岁岁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岁岁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回家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回家

  第一百六十二章 回家 (第1/2页)
  
  朱慈焙进京的当天,随行的文武百官也马上各司其职,进入工作状态。
  
  他们是走陆路进京,比漕运快得多。
  
  也没有带多少东西,就只是把南京衙署的公文资料以及各种图书之类的打包带过来,一路疾驰,归心似箭。
  
  此番能跟着朱慈焙进入朝堂的,都是在顺治十八年坚持抗清多年的义士。
  
  如张煌言、黄宗羲、王夫之、傅山、吕留良、屈大均、祁班孙、魏耕、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李谦汝、张履祥等等。
  
  看似人还挺多,林林总总加起来这些文人得有数百人。
  
  但相比于明末那如过江之鲫一般投降满清鞑子的官员,他们的数量真就是少得可怜,甚至想填补整个北京空缺的上千名官员都填不上。
  
  因而朱慈焙便加紧让内阁及六部重新恢复秩序。
  
  现在的当务之急有三件事。
  
  一是让全国各地恢复治理,让百姓务农,商人经商,各行各业迅速进入生产状态,以缓解战争带来的生产力减少。
  
  二是恢复各地官府的树立,重新恢复管理秩序,避免有人趁着没有官府后,趁乱违法乱纪。并且朝廷的各项政策和旨意,也需要各地官府传达。
  
  三是肃清建奴鞑子余毒,处理各地逃走的建奴鞑子,再清算那些曾经给鞑子为虎作伥的民族败类。
  
  前两种都需要大量的官员来帮助朝廷进行治理。
  
  偏偏到顺治十八年的时候,老一批文人和以前的官员大多都投靠鞑子。
  
  新生代的文人,比如生于崇祯末年,长于顺治初年那一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就完全不一样。
  
  三观被塑造为了忠于建奴鞑子朝廷,考的科举也是顺治十年之后的科举,脑子里装的与那些忠于大明,保留着汉人传统思想的文人格格不入。
  
  这批人自然也就没法用。
  
  新建立起来的大明就得大量罢黜那些满清官员,可递补的官员怎么来呢?
  
  朝廷就只能大量搜罗那些隐居于民间,不出仕满清的文人。
  
  明末清初的文人基本就三个派系,一个投降派,一个躺平派,一个反抗派。
  
  如果说投降派占了的80%话,那么躺平派就占了19.9%,反抗派则可能0.01%都已经不到了。
  
  毕竟大部分反抗派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基本上都已经被杀死。
  
  因此在投降派不能用,反抗派则人数太少的情况下,启用躺平派也是无奈之举。
  
  到了四月份,经过一个多月的追杀,北京及其周边的满清鞑子都已经处理得差不多,剩下的就是肃清国内余毒。
  
  朱棣也从宣府回来。
  
  他之前在宣府附近可不仅仅是杀吴三桂,还效仿后来的自己,出宣府马踏漠南,杀得关外漠南蒙古部落皆胆寒。
  
  基本上也就是在后世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附近转了一圈,逼得周边蒙古部落向大明称臣,也算是为这个新生的大明势力扫清一道障碍。
  
  他回来还带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顾炎武。
  
  明末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当时各自在家乡以及湖南等地讲学,因此老朱在南方起兵后,他们就迅速加入。
  
  但顾炎武四处游历名山大川,甚至还多次来北京找阎尔梅,也曾去过山海关,山东等地。
  
  这个时候他正在陕西华阴,自然也就不知道南方发生的事情。
  
  直到老朱重庆一战,消灭鳌拜,朱棣出陈仓道进入陕西境内,顾炎武才知道此事,于是连忙去找到朱棣的部队加入其中。
  
  他跟着朱棣一路从陕西杀到山西,又从山西杀到宣府。
  
  甚至还跟着朱棣去了趟漠南蒙古,经历可比王夫之去云南投奔朱慈焙,黄宗羲在江南起义投奔朱元璋要精彩得多。
  
  顾炎武回京后,朱慈焙命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成为辅臣之一。
  
  相比于王夫之和黄宗羲,顾炎武的能力更多。
  
  他精研兵法、疆防、理财、医术、水利、赋税、历史、地理,可以说除了没搞过发明以外,什么都会。
  
  在明末三大思想家的帮助下,朱慈焙很快就稳定了朝堂局势,慢慢地让新建立的大明恢复秩序。
  
  之后又有一系列措施。
  
  包括封永历帝为皇叔,许多追随永历帝的忠臣也得到了封赏。
  
  接着给郑成功、李定国、白文选等人赏赐,又作孤忠图,建立孤忠楼,分文武二阁,给诸多文武百官绘制画像,悬于阁内。
  
  如此一来安抚了诸多即便是到了顺治十八年,依旧在悍不畏死,反抗满清朝廷的忠臣。
  
  二来也稳定了朝堂局势。
  
  然后就是下令取消三饷,减免赋税,勒令各地尽快恢复因为战乱影响而失去耕作的农业,迁徙无地百姓流民进入关中、四川等地繁衍生息。
  
  说起来搞笑。
  
  三饷这玩意儿是万历年间为了对付建奴而加征的军费税,满清鞑子坐了江山后,就在顺治元年被多尔衮废掉了。
  
  然而三饷一废,满清朝廷财政就开始紧张起来,于是在顺治三年,又开始征三饷,只是换了个名头,玩文字游戏,把废除的三饷换成加征银,实际数目却是没变。
  
  所以现在承武帝朱慈焙这减免赋税,取消三饷以及满清的加征九厘银,才算是真正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安心种地保证生计。
  
  但三饷取消后,又大量减免赋税,这就意味着新建立的大明财政非常紧缺,军队要养,官员俸禄要给,还要做战后修补工作。
  
  那么钱从哪来呢?
  
  朱慈焙目前的规划是先坐吃山空,等一手朱云峰救济,等承平几年,慢慢收税,加上商业发展,应该就能渡过难关。
  
  眼下的开支主要还是以军费为主。
  
  洪武大明的士兵朱慈焙是不用管的,老朱那边从现代购置了大量行军口粮,拿石油、矿产、稀土等资源换,把那些卖行军口粮的工厂累得够呛。
  
  毕竟我国平时训练不吃这玩意儿,都是炊事班在给部队供应伙食,只有极少数情况,比如长时间野外训练才临时用用。
  
  所以这东西即便是军工厂也不怎么生产,最多就是放网上卖,让军迷们尝尝鲜。
  
  不过老朱这边倒是专业对口。
  
  他在古代打仗,就是长途行军,因此带上大量的行军口粮就很有帮助,不仅体积小,供应的热量高,而且食用也方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