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驰道血战 (第1/2页)
从刘羡在东宫初战开始算起,到今日为止,他三十二年的人生中,已有长达十四年的军旅生涯。
这期间,刘羡已经参与过各种各样的战事。其中有野外遭遇战如孝雷亭之战,有守城战如泥阳之战,有攻城战如好畤之战,有夜袭战如古木原之战,有追歼战如陈马原之战。当然,其中令他感触最深的,还是如黄桥之战这般,两军将领排兵布阵后,再进行较量的大会战。
但不得不说,战争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完的学问。对刘羡而言,像今天这样,在洛阳宫这座全世界规模最庞大的宫殿群中,指挥将士们进行作战,也还是第一次。
与寻常的平原大会战不同,在宫殿中作战,形势的判断与讯息的传递,都变得困难。由于宫墙林立,楼台四起,在宫中并没有一处地点,足以令人俯瞰整个洛阳宫的情形。这就使得主帅难以第一时间对敌情做出判断,同样,也难以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军令传达给麾下各部。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作战,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恐怕已经不是敌我统帅间,谁的指挥能力更加高超,而是双方的中层军官,谁更能临场应变,双方的基层士卒们,谁的作战意志更加坚定。
当刘羡意识到这一点,在等司马乂进行禁军动员后。他便第一时间建议司马乂,召集了禁军中的八品以上的中高层军官,与他们做最基本的认识与交待。
结果不看不知道,刘羡这才发现,在场的军官,可以说是熟人颇多。其中有左卫将军王敦、右卫将军陈眕、左军将军司马羕、右军将军司马睿、游击将军司马畅、冗从仆射司马模、屯骑校尉刘乔、步兵校尉羊玄之、常从督令狐盛、殿中将军上官巳、殿中将军刘佑、殿中中郎将孟衍、三部司马督宋洪等人。
同时参会的,还有部分内朝官员,兼领禁军事务。有中书监司马越、秘书监王澄、侍中裴宪、散骑常侍杨准、殿中尚书冯荪、五兵尚书何绥、尚书郎庾敳、尚书郎胡毋辅之、黄门侍郎刘逵等人。
这幅场面,除去部分司马乂自常山带过来的嫡系外,真可以说是王公毕至,富贵咸集了。刘羡看着这些人,心里就直犯嘀咕,他实在难以确信,这些平日里附庸风雅的贵人们,到了战场上,能有多少杀人的坚定意志。有些人如西阳王司马羕,甚至和自己有过过节,也不知道战场上会不会拖自己后腿。
但好在常山军中带过来的军官,如令狐盛、上官巳等人,刘羡已经很熟悉了,他们在宫卫中带领了两千余人,是刘羡可以信得过的中间力量。其余各部,虽说军官不可靠,但宫卫士卒的精锐却毋庸置疑。刘羡心想,可以提供一个大概的计划,交由司马乂来协调各部。
于是他和司马乂商议道:“殿下,眼下这个情形,要用什么复杂的战术,显然是不太可能了,恐怕只有奋力拼杀二字。”
“按照我此前所言,齐王要入宫,必然只能从千秋、神虎二门杀入。我领常山军,在驰道前等候。您派可信用的军士,一部在千秋门之北,一部在神虎门之南,坚守即可,务必使齐军不得妄入!”
“与此同时,您也要早做准备,先去以陛下的名义联络东宫,将东宫的卫率都招揽过来。一旦遇势不对,您便领陛下移驾东宫,我们在那里固守。”
司马乂大体同意刘羡的意见,只是对一事有所不明,他问道:“关于祖士稚夺金墉城一事,大概何时可以启动?”
刘羡道:“现在形势还不稳定,先让齐王打上一阵,等敌军精疲力尽了,我们再行动不迟。”
“好,那就这么办吧。”司马乂很快下令,以刘乔进驻千秋门以北的陵云台,以琅琊王司马睿进驻神虎门以南的万世观,其余各部留在云龙门,根据前线的战况再做调配。
刘羡领军到驰道上等待列阵时,甲士们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千秋门为种种干柴堆积在一起,熊熊火光席卷向上,正向周遭散发着惊人的热量。即使是寒风暴雪中,只要直视着火堆,仍能感到面皮发烫。
这座宫门的原料是由湘南的深山中挖掘出来的榆木,从山中运过来,沿路耗费数百人工,虽不及洛阳城的几座城门高大,其高度与厚度也足以称之为珍奇。可即使是再珍贵的木材,在烈焰的炙烤下,也会变得脆弱。若非是此二门由齐王把守,根本来不及封闭,司马乂也不愿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阻隔齐军的进攻。
此时距离司马越放火烧门,已经过去了近两个多时辰,天色虽然阴沉,但已然能够正常视物。在门与烈焰的那一边,也俨然可以看见,有成百上千的将士正在对面集结,双方都在等待火势的结束。
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人,已经开始隔着烈焰相互射箭,只是效果不好。
而对面的齐军急着入宫,见周围的地上积攒下了不少积雪,便开始铲起积雪来灭火,宫内这边的甲士,则是不断地往火焰内扔着干柴,希望将时间再拖延一些。但肉眼可见地,随着雪越下越大,准备的火油薪柴越来越少,门前的火势正变得越来越小。
当火焰小到一个可以靠人的距离时,董艾这边开始了紧急动员,他对将士们说道:“能入阵杀贼的,赏一金;能斩杀敌将的,赏百金;能够杀死或生擒长沙王的,赏千金,封乡侯;能够救回天子的,赏万金,封县公!”
见士卒们士气有所振奋,他又点出奉车都尉温襜道:“少卿,你敢打头阵吗?”
温襜出身太原温氏,乃是齐献王司马攸的旧部,在董艾眼中,自然是极为可信的。事实确实如此,他被点了名后,仍也不露惧色,拱手道:“为国献身,敢不领命!”
说罢,当即便领了三百名将士聚集在一处,手持长槊,在大门前等待。
值此要紧时间,千秋门已经在烈火中吱呀作响,有两名甲士见状,用长槊朝固定门的门轴处捅戳了几下,孰料门轴早已松动,在这微不足道的外力作用下,内部竟轰然解体,径直倒塌在尚在燃烧的火堆之中。一时间烟尘四起,火花四溅,人群中传来喧哗之声,但这也终于使得燃烧了近三个时辰的烈焰濒于湮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