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扶苏知历史 (第2/2页)
李念所说的他还有不足之处也有这方面,大秦和以往的夏商周都将不同,作为大秦储君,未来的大秦皇帝,所需学习了解的东西更多。
扶苏思索罢,开始答题,政务治理题目既包含国内如何治理,还包括国外之策,从大的郡到小的县,包括教育、财税、军事等各方面。
其中有些他曾自己思考过,有些是在他和李念夜谈时谈到过,让扶苏答得颇为顺畅。
只是在答题过程中,扶苏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他在回答地方上的治理时,因为有经验,所以很得心应手,但遇到非地方的实际问题时,便觉得自己的回答在虚谈而不务实。
他对李念那句“扶苏公子还多有不足之处,须得再多加历练。”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李念这话是在说他欠缺这些方面的经验,他果然还需在郡一级历练,在军队历练,以补不足。
光凭自己学习琢磨,他人教授,依旧是有不足的,还得要自己实践经历。
这也是父皇考察的一环啊,从这份考卷里看出他们这些人治国理政的真才实学。
随着始皇帝一声“考试结束!”,不管诸位公子愿意,还是不愿意,答完题,还是未答完,都停下笔,他们可没有违抗始皇旨意,继续答题的胆量。
有些人脸色平静,看不出答得如何,有些人神色沮丧苦闷,显然答得不尽人意,知道这场考试关乎立储,而他们答得不好,再想成为储君,希望渺茫。
父皇这么突然考核他们,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要是早知晓父皇会考核,定会提前准备,何至于此?
但扶苏觉得这就是父皇故意为之,要是让他们做好准备,又如何考察他们的真材实料?且还可让他们警醒,知道平时多做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所有考卷被内侍收起,送到始皇的桌上,始皇未立即去看,而是对这帮儿子道:“都退下吧!”
诸位公子退下后,始皇才拿起这些试卷批改起来,回答得最好的自然是扶苏,其次是公子高、公子将闾等用心治理股各自封国的公子,至于那些未用心治理其封国的公子,从试卷上也暴露无疑。
公子高的答题水平竟只在扶苏之下,始皇稍微一想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这个儿子虽然资质不如扶苏,可自己赐婚给他的那位儿媳却很厉害,在历史上可是华夏第一位皇后。
由此也可见,公子高在封地处理政务,十有八九有那位儿媳在其中出谋划策。
考试结束的当天晚上,蒙毅出现在扶苏宫中,请扶苏再次去往章台宫,在见到蒙毅之时,扶苏明白今晚便是父皇对他能否成为大秦储君的最后考察。
但不论是何考察,他扶苏都已做好准备,哪怕父皇最终不会选择立他为储君,他也要尽力一争!
扶苏做好心理准备,随蒙毅再次来到章台宫,只见他那位父皇高坐于帝坐,一如他回来咸阳觐见时。
见他到了,始皇道:“坐!”
扶苏依命坐下后,始皇的目光直直落到扶苏身上,平静问道:“你真想成为大秦储君?”
扶苏语气平静而坚定:“儿臣愿为大秦储君!”
始皇又问道:“那你可知成为大秦储君,意味什么?”
扶苏重重点头,认真道:“将担一国之重,继承历代先王之志,为大秦继往开来,让大秦更为强盛。责任重大,事非儿戏!”
始皇对扶苏的回答,不予评价,又问:“那你可知你的不足?”
扶苏道:“知晓一些,若有儿臣未察觉之处,还请父皇指出。儿臣欠缺历练,对许多事只知表面,未知内里,许多治国理政之想,虚不符实,妹婿言我还需历练,正是如此……”
扶苏讲了他自己认识到的不足之处,始皇点头道:“有不足之处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察觉不足,更可怕的是知不足而不改。你知自己有不足,乃好事!”
说到这,始皇忽然话锋一转,又问道:“若你某位兄弟在日后会做出为祸大秦、为祸其他兄弟的惊天大事,你会如何处置?”
扶苏认为始皇帝是在考察他是否会包庇自家兄弟,看他性情是否还像以前那样过于宽仁,他道:“自是以律处置,儿臣不会徇私!”
始皇盯着扶苏看了好会儿,方才道:“既然你想成为储君,朕便予你一个机会!”
始皇最终还是决定在扶苏成为储君前,让其知晓部分历史,让他自己判断自己是否要成为大秦储君。
随着始皇的话,蒙毅将一份书卷送到扶苏面前,扶苏不明就里,这里写了什么?
他正要打开阅览,却听始皇的声音又传来:“开弓便无回头箭,你最好想清楚,是否要看这份密卷。”
听到始皇话后,扶苏只稍愣了几秒,便坚定道:“儿臣愿看!”
要是没这等坚定的决心,想必父皇也不会认可他成为大秦储君。
扶苏将密卷打开,然后他便愣住了,原本平静的脸色也变得惊讶,不是他心境不及格,而是这里面记录的消息超出了他的认知。
什么叫“秦王政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什么叫赵高、胡亥、李斯密谋,假造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指责他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迫他们自杀?
关键是他和蒙恬还真依这份假诏做了!
这份密卷上记录的那个扶苏和蒙恬是两头驴吗,就这么听诏自杀了,即便是真的诏书,也当确认一番啊。
但扶苏仔细想了想,发现如果是以前的他,还真会奉了这份假诏,而只要他自尽,蒙恬也只能跟着自尽,而他不死,蒙恬也不会自尽。
再继续往下看,密卷接下来的记录内容让扶苏本就黑的脸变得更黑,表情极不好看,胡亥那个混账,将他和蒙恬逼得自尽不说,还与赵高残杀其他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