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岁岁文学 > 大明神探1546 > 第三百章 喜与悲

第三百章 喜与悲

  第三百章 喜与悲 (第1/2页)
  
  河套平原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
  
  其中前套平原的范围,在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
  
  南北朝时称为“敕勒川”。
  
  就是那首最有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描述的“敕勒川”。
  
  五代时叫“丰州滩”。
  
  到嘉靖朝前期,这里已经成为蒙古土默特部的驻牧地,又被称为“土默川平原”。
  
  俺答正是以此为基地,在整个高原游牧,并对大明在陕北的长城防线不断发起攻击。
  
  漫长的防线难以抵御数万铁骑的冲击,鞑子浩浩荡荡地一路劫掠,每每安然撤回,如入无人之境。
  
  庚戌之变是大同总兵仇鸾秀下限导致的惨祸,但核心原因,却是战略要地被敌人彻底掌控,进退自如,来去如风。
  
  以上已是惨痛的教训,更为悲哀的是,历史上俺答封贡后,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河套平原上修建了一座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还捏着鼻子赐名“归化城”。
  
  即后世的呼和浩特。
  
  而为了开发河套平原的农耕经济,俺答汗还下令招汉人去耕种。
  
  当时,陕西、山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却要缴纳赋税,许多农民选择了逃亡。
  
  俺答汗为了吸引汉人去河套平原,规定“岁种地不过粟一束,草数束,别无差役”,也就是每年缴纳的赋税不过一束小米,几束草,可谓轻徭薄赋。
  
  结果汉人纷纷迁往蒙古人的地盘种地,到万历初期,在河套平原耕种的汉人已达十万之众,“开良田千顷”“村连数百”,当时的民谣都变成了“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
  
  可谓讽刺。
  
  有鉴于此,今河套战略,以海玥提出的“定庙谟、立纲纪、审机宜、选将材、任贤能、足刍饷、明赏罚、修长技”八议作为原则。
  
  具体实践起来,严嵩第一步,就是安排亲信担任陕西巡抚、延绥巡抚,西从定边营,东到黄甫川,修筑边墙。
  
  三年内已完工。
  
  同时调精兵五万,搭配从山东调来的火枪手三千,每每带足数十日的粮草水陆并进,乘鞑靼不备,直捣其部族。
  
  已连续三年保持进击。
  
  于攻守基础上,再轻徭薄赋,吸引陕西山西的农户前来耕种,这就有了长远的根基。
  
  而这一日,赵时春就在即将耕种的田野上巡视。
  
  他早有用兵报国之心,但相比起徐阶、海瑞早早放出,海玥却压了他三年,这才让其出京,任山西按察司屯田佥事。
  
  后分巡口北道,理北中二路兵备。
  
  再升任山西右参议,照旧管其事。
  
  有了右参议的职务,赵时春亲自组织愿往河套开垦的农民,亲自督促下面的官吏,为其安家落户,就是要将政策贯彻到实质。
  
  而此时他正带着三司的吏胥巡视,马蹄声遥遥传来,回头一看,不禁露出笑容:“应德兄!”
  
  来者是唐顺之,这位文武奇才,今任陕西按察兵备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亲至河套后,唐顺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秋高马肥,鞑子弓矢劲利,敌聚而攻,我散而守,自是敌强我弱;待得冬深水枯,春寒阴雨之时,彼势渐弱,就是我等进攻的大好时机!”
  
  讲白了,就是最利于草原人发挥的季节,明军避其锋芒,一旦天气稍对对方不利,明军马上出击。
  
  如是再三,河套平原上的蒙古部落,自然会一日比一日少。
  
  毕竟相比起稳定性,游牧要远逊于农耕。
  
  不过起初,各方的态度并不积极。
  
  毕竟漂亮话都会说,谁知道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
  
  但很快,唐顺之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所言的战略,绝对能落于实处。
  
  如今西北斩首的统计,首推的毫无疑问是俞大猷,俺答与之数度交锋,除了首次趁其不备,占了便宜外,其后都是受挫。
  
  俞大猷逐渐威震草原,许多蒙古人已是到了听闻俞大猷的军队出现,就退避三舍的地步。
  
  俞大猷之下,就是数度亲自率兵出塞,扫荡中小部落的唐顺之。
  
  更创下过奇袭土默特部的驻地,斩获数百首级,掳掠牛羊回归的战绩。
  
  据传俺答痛恨唐顺之,更甚俞大猷。
  
  此番这位俺答仇恨榜榜首下马后,与赵时春稍作寒暄,立刻道:“明威来信,俺答通贡不成,恐有退意!”
  
  赵时春愣住:“退意?退去哪里?”
  
  唐顺之道:“自是退出塞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