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系统发威,水淹皇陵 (第2/2页)
【威望值已扣除。】
【剩余威望值:60点。】
不过苏泽也知道,这一次需要的威望值,实际上是“特价促销”的结果。
增补阁臣最难的一个环节,其实就是让皇帝和内阁同意往内阁塞人。
简单的说,空出位子,要比决定人选更难。
有入阁资格的大臣不少,但是很多官员在等待入阁的时候就错失了机会。
你能力再强,但是前面内阁干得好好的,皇帝对阁臣的工作满意,就不会随便增补阁臣。
反之,如果皇帝对现任内阁不满意,那就算是入阁的资格差一点,也可以靠着和皇帝的私人关系入阁,但这时候内阁和外廷就会激烈反对入阁人选。
像是现在这样,皇帝和内阁都愿意增补阁臣,如此和平的增补阁臣,在大明内阁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有了空位,才会考察入阁人选。
而这一次,苏泽搭着顺风车,按照高拱的要求上书请求增补阁臣。
现在苏泽又趁此机会,将原本就符合条件的工部尚书雷礼推了上去。
所以只需要“区区”1000点威望值,就能推动这份奏疏。
这也算是四两拨千斤了。
接下来就要看系统发威了。
——
就在杨思忠准备前往工部,找个讨论公务的由头去拜见雷礼。
突然一名年轻的通政司经历求见。
杨思忠皱起眉,这名年轻的经历他记得,就是和南洋通政署张宣在背后蛐蛐自己的那个年轻经历,好像名叫吴帆。
上次将张宣“发配”到了南洋,杨思忠懒得处理这个年轻官员,就让他接收张宣的工作,负责大明府等几个沿运河经历所的事务。
吴经历对着杨思忠说道:
“大银台,凤阳急报,今年春雨太多,洪泽湖水涨,祖陵的防水堤出现溃坝,祖陵进水了。”
好家伙!
杨思忠立刻站起来,他来回踱步问道:
“是淮抚奏报?守陵太监呢?守卫卫所的军报呢?凤阳府县奏报送来了吗?”
这时候也就体现出通政邮递司统一权力的好处了。
祖陵被淹的消息,涉及到多个部门,通政邮递司只要将多个信息来源交叉验证,就可以确定消息的真假。
这要比以往反复确认效率高多了。
皇陵的地界归淮抚王之桓管,皇陵还有守陵太监和守陵卫所,再加上府县也要上报。
吴经历立刻说道:
“守陵太监也有奏报,但是要比淮抚的消息早几天,说是祖陵碑亭进水,请求朝廷加固石工堤。”
现在杨思忠已经确定,凤阳皇陵是真的进水了。
大明皇陵的问题,从洪武朝就开始了。
洪武七年,皇陵进水,神道的石像都被淹了。
太祖震怒,下令加固石工堤十里。
永乐三年又淹了,这次是碑亭进水,又征发民夫疏通壕沟排水。
此后历代皇帝都会经历过几次祖陵进水的事情。
其实祖陵问题,前几天报纸上也讲了,潘季驯给出了解释。
洪泽湖水位要比祖陵地面高,所以只要降雨大一点,洪泽湖的水溢出来,就会冲进祖陵。
而这一切也都是黄河的问题。
黄河夺淮入海,但是淮河的入海口太窄了。
等于是一个大水管套进了小水管排水,所以小水管就淤塞了。
这也是为什么苏泽请求修造苏北灌溉总渠的原因。
现在问题就是黄河夺淮入海,但是淮河入海口狭窄。
再怎么疏通,也只是缓解这个问题。
而修造苏北灌溉总渠,增加入海的水道,让黄河能更顺畅入海,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天命?还是苏泽能眼观天象,算到祖陵被淹?
杨思忠放弃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连忙站起来,从吴经历接过淮抚王之桓的奏本。
“祖陵的消息先不要透露出去,等军卫和凤阳府县的奏报到了再公布。”
“属下明白。”
说完杨思忠带着王之桓的奏报,急匆匆送到内阁,紧接着他就从内阁直奔兵部,拜访工部尚书雷礼。
哦不,马上就是内阁五辅,总理漕河专务大臣雷礼了。
——
三月十六日。
皇帝正式下旨,工部尚书雷礼入阁,担任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统筹河务漕运事务。
雷礼这个新阁老,和其他阁老不同,只负责河槽事务,京师和地方各衙门,凡是和河槽有关的事务,都由雷礼负责。
紧接着,总理漕河专务大臣雷礼就接受了第一个任务,保护凤阳祖陵,整治祖陵水患。
雷礼迅速通过通政邮递司打探消息,确认这一次祖陵进水是因为石工堤毁坏,并非是洪灾引起的。
好消息是,这次有惊无险,修补石工堤就行了。
坏消息则是,随着洪泽湖淤塞,祖陵的石工堤距离湖面仅仅高出一米,今年春季降雨就不停,如果这场雨下到夏季,祖陵就不是进水这么简单了,一不小心就要彻底沉入水底了。
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朝廷就又要增补阁臣了。
对于已经年过六十的新任阁老雷礼来说,本来他都准备要致仕归乡了,却没想到在致仕前更进一步,走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顶点。
而对这次失意的三位候补阁臣来说,如果入阁要专门负责河工事务,这本就不是他们的专长。
又加上了这次皇陵的事情,三人也打了退堂鼓。
三人都没有做过河工事务,也不愿意趟这趟浑水。
“子霖兄,这都是你计划好的对吧?”
沈一贯看向苏泽,从请奏增补阁臣,再到请设总理漕河专务大臣,苏泽两封奏疏将雷礼抬进了内阁。
沈一贯又问道:
“所以子霖兄是要治黄?我也要附署上书!”
从苏泽一系列的操作来看,治黄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苏泽也看向沈一贯,不愧是原时空做过阁老的人,政治敏锐度果然很高。
只是刚刚花费了1000威望,囊中空空如也,现在提出要修造苏北灌溉总渠力有未逮。
所以苏泽只是打着哈哈,劝走了沈一贯。
这样大的工程,还需要做好更多准备才行。
还需要更多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