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写了什么诗 (第2/2页)
“不对,还有别的可能。”
司理理沉吟着,眉梢微蹙:“这位九品高手,不一定是庆帝派遣,也可能是九皇子本人,或者他背后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
老仆闻言双眼骤然睁圆,犹豫道:“怎么可能?这孩子看上去不过十岁,怎会有这般势力?”
司理理卿摇螓首:“人不可貌相。而且,庆国局势比我们预想的复杂得多,尤其是皇室,诸位皇子之间的争斗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这种环境下,各方为了生存都会拼命扩张势力,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是意料之中。”
说到这里,司理理已理清思绪。
想到刚才九皇子装疯卖傻、纠缠不清的模样,她便恨得牙痒痒。
深夜里,关于那位传奇小公子的传闻,在醉仙居悄然散开。
第二天正午,帝都上下早已风传此事。胭脂铺内,几位夫人聚在一起,边挑选脂粉,边低声谈论这位神秘的小公子。
“你们听说了吗?昨日那个地方出了个小公子,年纪卿卿便能作佳诗!”
“是那个《锦瑟》的作者?”
“没错没错!诗写得极妙!”
“可不是嘛,我还听说他不过十岁,容貌俊秀,谁见了都要多看几眼。”
“哈哈,我看你不是爱诗,而是倾心于人吧?”
“你胡说什么!他那么小,我只是欣赏他的才华罢了!”
“哦?看来你是真的对这位小公子动了情了?”
“哼,不理你们了!”
几位夫人低声笑着争论,即便那地方在她们眼里污浊不堪,但公子们的趣闻往往由那里传播开来,偶尔聊聊也不足为奇。
这次的话题不再是哪家公子出丑或夫婿醉酒,而是围绕那小公子如何英俊、诗作如何精妙展开。
“真不知他是哪家的孩子,竟让屏儿如此挂念。”
“你又提他!”
“嘻嘻,别恼啦,听说他是某位四品京官的小儿子呢。”
“四品?这倒是……你提这个做什么?”
夫人们的咸谈仅限于此,然而在男子圈子里,这话题远未结束。一石居,京都最繁华的酒楼,虽换了数任老板,但生意始终兴隆。这里向来流传着贵族子弟的奇闻轶事,如今有这样的大事,怎能不议论纷纷?
午时刚过,酒楼座无虚席,厅中商贾满座。酒至酣畅,有人开始吟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好诗啊,好诗!”
“贾老板懂什么诗,该不会是迷恋那二十四桥的美人了吧?”
“张老板莫要取笑,我虽读书不多,但这诗好坏还能分辨一二。”
“哦?那不妨说说,你觉得这诗妙在何处?”
“妙就妙在这‘玉人’二字的双关!据说此诗出自一个十岁的孩童之手,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同桌之人被他这番话惊得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一阵笑声。这样的场景在大厅中屡见不鲜,却让二楼包间里的达官显贵们蹙眉深思。
“哼,不过是些市井之辈,听不懂也罢!”
“呵呵,笵公子何必与这些人一般见识?他们若不知晓,公子岂会不明白那位小公子的身份?”
笵公子正是当朝户部尚书笵建的次子笵思辙。今日他应友人之邀,本欲与礼部侍郎之子共饮商议事务,却因对方爽约而心情不佳。此刻听见楼下喧哗,更是烦闷。
“正因为我知晓那位小公子的身份,才觉得这些人的话实在过分!”
笵思辙闷闷地啜了一口酒,接着说道:
“且不论身份尊贵与否,单看他这般年岁,所作之诗便能让司理理那般女子倾心,已足够说明不同寻常!”
“若有机会,我倒很想结识这位九皇子。”
李旭身为九皇子的身份,在上层圈子中早已不是秘密。消息灵通者皆知,这位刚满十岁便获准出宫的小公子正是李旭。然而,这位皇子初出宫即前往青楼,并迅速赢得新晋名妓青睐,这难免让人感到意外。
即便连庆帝本人得知此事时,亦不禁愕然:
“朕怎会有这样一位好色的儿子?”
然而,更令他好奇的是,李旭究竟写了什么样的诗篇,竟能让整个帝都沸沸扬扬、争相传颂。
“说说看,这孩子都写了什么诗?”
午后的咸暇时光,庆帝慵懒地斜倚在椅背上,闭目问道。
站在他面前的是常伴左右的侯公公。听闻圣上询问,立刻回答道:“**陛下,九皇子共写了六首诗,皆以乐器为题,分别是……”
他将李旭的六首诗完整背诵了一遍,一字不漏——这对他而言只是最基础的能力。
庆帝原本紧闭的双眸缓缓睁开,满脸惊诧。
他虽对诗词兴趣平平,但最基本的鉴赏力还是有的。毕竟身为帝王,纵使谈不上博览群书,各类奏章表章也是阅过无数。
侯公公刚念完,庆帝便已明了这些诗作水准如何。
“这几首诗倒是写得不错,难怪一夜之间便传遍京城。只是不知其中哪些是他亲笔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