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储位之争 (第2/2页)
二皇子李弘景呼声再高,名分一日未定,他便一日不得安稳。
这份等待,让他有些焦躁,也让他对杨恒文这种“不识抬举”的态度,越发不满。
杨恒文却乐得见到这种局面。
皇帝的“观察期”,正是他积蓄力量,整合杨家旧部,同时敲打某些人的好时机。
不久,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在京城官场引起了些许波澜。
吏部侍郎周正廉,是朝中有名的清流派骨干,为人刚正不阿。
因在一次议事中,与二皇子意见相左,触怒了李弘景。
转过天,就被寻了个由头,参了一本“治家不严”,罚俸半年,闭门思过。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二皇子在杀鸡儆猴,给那些不听话的提个醒。
周正廉家境本就不宽裕,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周府上下愁云惨淡之际,翰林粮庄的管事却亲自登门。
不仅送上了百斤上等白米,还带来了杨二爷的话。
说是感念周大人为官清廉,特许其家人凭着那张“罪减一等”的罚俸文书,就能在翰林粮庄以最低价采买米粮,不限量。
这“罪减一等”的凭证,本是针对流放罪囚家眷的一点体恤。
如今用在一位被罚俸的朝廷大员身上,虽有些不合常理,却也无人敢多言。
毕竟,杨二爷“痴傻”,行事向来不按常理出牌。
此举一出,京中清流派官员无不感念杨恒文雪中送炭之义,纷纷称赞杨家仁厚。
周正廉更是亲自登门杨府致谢,对杨恒文那“痴傻”背后的深意,已然明了七八分。
杨恒文此举,既拉拢了人心,又巧妙地扇了二皇子一个不轻不重的耳光。
让他明白,这京城之中,并非他一人可以只手遮天。
二皇子府。
“岂有此理!”李弘景听闻此事,将手中的茶盏重重往桌上一顿,茶水四溅。
“这个杨恒文!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与本王作对!”他脸色铁青,胸口起伏不定。
一个幕僚上前劝道:“殿下息怒。杨恒文此举,看似胡闹,实则是在向那些清流示好,也是在向殿下示威。此人,不可小觑。”
“哼!一个傻子,也敢在本王面前玩弄心机?”李弘景怒气难平,“他以为拉拢几个穷酸御史,就能动摇本王的根基吗?”
那幕僚眼珠一转,压低声音道:“殿下,如今陛下迟迟未立储君,夜长梦多。依小的看,殿下或可……另辟蹊径。”
李弘景眉梢一挑:“说下去。”
“朝中清流固然重要,但真正能一锤定音的,还是军权。”幕僚声音更低,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
“镇守北疆的定北侯张启年,手握十万边军,与殿下素有私交。若能得他鼎力支持,上书陛下,陈情立储之迫切,陛下想必也会慎重考量。届时,大事可定!”
李弘景听着,脸上的怒火渐渐被一股更大的野心所取代。
他沉吟片刻,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意。
“好!就依你所言!”
“立刻备下厚礼,派心腹之人,秘密出京,前往北疆,联络定北侯!”
一场围绕储位之争的暗流,因为杨恒文的“不顺从”,以及二皇子李弘景日益膨胀的野心,变得更加波谲云诡。
京城的平静之下,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