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内部隐患!争权夺利的瓦剌贵族! (第1/2页)
二十几岁的年轻将领,在名将如云的明初军界,本就容易被淹没在前辈的光环之下。
徐允恭既无冯胜、傅友德那般荡平群雄的开国之功,也未有朱高炽、李文忠直击漠北的耀眼战绩,自然难入寻常人眼中,常被视作凭借父荫的勋贵子弟。
但真正熟悉他的人,却深知这份忽视背后的分量——这位中山王徐达的长子,自束发从军便扎在军营最底层,从斥候到百户,一步步靠着实打实的军功晋升,其用兵之沉稳、治军之严明,活脱脱是其父徐达的影子。
军中私下里早有“小徐达”的赞誉流传,赞他既有徐达的持重,又不失年轻人的锐进,只是欠缺一场足以证明自己的大战,一旦时机成熟,必能如其父一般,成为撑起大明军界的栋梁。
“费不了多少力气?”也速迭儿转过身,眼神锐利地盯着他,像盯着猎物的狼,“哈什哈,你忘了当年阿里不哥先祖是怎么败的?就是因为急着争位,没看清忽必烈的底细!我可不会犯同样的错!”
他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声音里带着压抑的低吼:“当年蒙哥汗在钓鱼城驾崩,先祖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宗亲拥立为汗,满以为占了都城就能号令天下。”
“可忽必烈呢?他在开平称汗,手里握着中原的粮秣、汉军的甲兵,还有那些能工巧匠造的火炮!先祖偏偏看不清这些,以为凭着‘正统’二字就能让忽必烈束手就擒,急匆匆发兵南下,结果呢?”
也速迭儿的目光扫过帐内,像是在重现当年的战场:“昔木土脑儿一战,忽必烈的汉军步卒列阵在前,火炮轰得咱们蒙古骑兵人仰马翻;阿兰答儿、浑都海这些老将战死,先祖的精锐折损过半!后来忽必烈大军压境,哈拉和林的宗亲们见势不妙,一个个倒戈投了过去,先祖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在开平城外俯首请降!”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里带着彻骨的寒意:“阿里不哥先祖争的是汗位,忽必烈要的却是整个天下!先祖输就输在只盯着‘正统’的虚名,没看透忽必烈手里的中原根基有多扎实。如今我若学他,急吼吼扑向哈拉和林,明人就是当年的忽必烈,他们的火器、他们的粮草、他们的骑兵,哪一样不比咱们强?到时候咱们在和林城下耗着,明人从漠南杀过来,那些刚刚归附的部落会不会倒戈?你敢保证?”
乌格齐哈什哈被问得哑口无言,脸上的急切渐渐褪去,只剩下凝重。
他当然知道阿里不哥的结局——被忽必烈囚禁两年,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连后裔都被剥夺了参与库里台大会的资格,若非也速迭儿抓住时机崛起,阿里不哥这一脉早就成了草原上的尘埃。
“忽必烈当年用中原的财富养着大军,如今明人用江南的赋税打造火器,道理是一样的。”也速迭儿放缓了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我不会重蹈覆辙。等开春后,咱们先把西蒙古的草场攥在手里,把各部的牛羊、战马清点清楚,让明人看看,咱们瓦剌不是脱古思帖木儿那样的软柿子。到那时再去和林,才是十拿九稳!”
帐内一片寂静,只有炭火噼啪作响。
谁都清楚,也速迭儿的话戳中了蒙古人最深的痛处——当年阿里不哥的惨败,不仅是黄金家族的分裂,更是草原传统势力败给中原农耕文明的开端。
如今明人继承了忽必烈的衣钵,甚至比当年的大元更加强盛,急于求成,只会落得和阿里不哥一样的下场。
也速迭儿挥了挥手,重新坐回榻上,抓起酒杯却没有饮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