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论忠奸】 (第2/2页)
薛淮十分清楚今日太子召他入宫讲学的缘由。
他对此并无抵触之心,虽说目前朝中局势不明朗,太子未必能走到最后,而且他已经做好尽快寻求外放的打算,但是这不代表他要刻意抗拒太子的青睐。
薛淮深知自己当下有多弱小,因此他在公主府侍卫江胜面前都力求与人为善,又怎会在太子面前犯浑?
今日他之所以要对太子宣讲这段史料,用意在于看一看对方的底色。
如今看来,太子并非庸庸碌碌之辈,但是仍旧无法脱离千年来君臣之道的桎梏。
故此薛淮平静地说道:“殿下觉得汉昭帝是否会意识到,霍光往后会成为无人能制的权臣?”
太子明白这个问题的深意,如果汉昭帝对霍光的野心毫无察觉,那么他就是酿成恶果的根源,但是从汉昭帝的功绩和手腕来看,他年仅十四岁就能洞悉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并且举重若轻地平定的风波。
如汉昭帝这样的心智怎会想不到,在上官桀等人倒台之后,朝堂权柄必然会集中在霍光一人之手?
可他依旧这样做了。
太子不由得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他轻声说道:“汉昭帝不得不这样做。”
“臣不明白。”
薛淮貌若不解,缓缓道:“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起初上官桀和桑弘羊两位辅臣并未勾结燕王刘旦,他们只是在与霍光争权。汉昭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偏向霍光,这才导致另外两人渐起异心。他们无法取得昭帝的支持,只能另辟蹊径转而勾结燕王刘旦,只有刘旦登基称帝,他们才能彻底解决霍光及其羽翼。”
太子沉吟道:“薛侍读之意,倘若昭帝一开始选择重用上官桀和桑弘羊,让这二人相互制衡,或能避免霍光专权之祸?”
薛淮应道:“从后往前看,这样的选择似乎更合理一些,此二人的能力和势力不相上下,谁都无法轻易奈何对方,昭帝若是选择他们,或许能采取制衡之道,令他们相互牵制,要比霍光一家独大更合理一些。”
太子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他觉得这位年轻的侍读在暗示什么,可是对方的话语没有任何破绽,始终紧扣故纸堆中的史料。
即便如此,他仍旧忍不住暗自遐想,当今朝堂之上,谁是上官桀谁是桑弘羊,谁又是霍光?
回到这个话题本身,太子在片刻后正色道:“昭帝之所以选择支持霍光,是从朝廷的根本利益出发。”
薛淮道:“还请殿下指点迷津。”
太子饮了一口清茶,整理思绪道:“方才侍读曾言,上官桀和桑弘羊作为武帝任命的辅臣,他们是武帝时期国策的坚定拥趸,具体而言就是延续盐铁官营等一系列政策,而百姓对此早已苦不堪言。若要维持社稷稳定,必须要修正武帝后期的策略,让百姓休养生息。从本质上来说,昭帝和上官桀等人在政见上存在难以调和的分歧,相反他和霍光立场一致。”
薛淮敬佩地说道:“殿下明见。”
“昭帝是从国家安危的角度出发,重用上官桀等人意味着要支持他们的政见,反之重用霍光则能君臣同心,至于往后的风云变幻——”
太子顿了顿,轻声叹道:“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
当霍光与汉昭帝政见一致时,他是中兴能臣。
当他与汉宣帝利益冲突时,他成灭族权奸。
是非功过,忠奸成败,只待后人评说。
“如殿下所言,汉昭帝生前或许已经察觉霍光势大难制,但是为了社稷安稳不得不选择重用霍光,故此才有了昭宣之治的中兴盛世,但是也为后来霍氏一族被灭埋下了伏笔。”
薛淮顺着太子的话锋,不慌不忙地表述自己的看法:“臣在读这段史料之际,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汉昭帝始元六年的霍光,与汉宣帝地节元年的霍光,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
太子仔细思忖,言简意赅地说道:“人心易变。”
当一个人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心态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薛淮点点头,略显好奇地说道:“臣突然很想知道,霍光在临死前是否能预料到他家族的命运。”
听闻此言,太子心中一动,面色逐渐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