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与牟老师相见 (第1/2页)
“好! 那就这样: 明天我就去县城找一处大一点的酒家 ,预定它几桌酒席 。再过它几天 ,等我处理完眼前的这几位病人,让他们回自己家调养,腾出手来我来操办你们的婚事 。该买的买,该下喜帖的下喜帖 。咱把镇里县里的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请到,热热闹闹办一个婚庆大礼!不过呢,没法子请媒婆去海蛎子家提亲 ,更没法喝订婚酒了 。”
“爹 , 咱就新事新办 ,不提亲 ,海蛎子你说行不行?”
“行 ,全听师父安排!”
“走 ,都去前院西厢房吃饭 , 吃完饭再去忙你们的事!”
老夫人叮嘱家里人都去饭堂吃饭,海蛎子拿起茶杯准备收拾喝茶的用具,老夫人走过来牵着海蛎子的手:
“走吧 , 吃饭去 。茶杯让学徒来收拾你不用管 。”
海蜇跟在老夫人海蛎子两人身后,随着也走出堂屋。院子里的积雪已经被学徒兼伙计他们打扫干净了 ,但是大家走在路上还是很小心地踮着脚步走 ,老夫人搀着奶奶走 ,生怕她滑倒。
“海蛎子!”
“ 嗯?”
海蛎子走在前面 , 听海蜇叫她 ,便回头应了海蜇一声。
“下午咱们两人去一趟两城公学堂 。”
“什么事?”
“去看望一下牟老师 。”
“那行 ,我跟你去!
两城公学堂远远望去,那哥特式建筑特有的红色房顶,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可当你近距离仔细端详它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外墙的黄沙墙皮已经成片脱落,裸露着里面的红砖 。西洋房屋的每一扇窗户外层都有一副镶嵌在外墙的木制防护窗,以保护墙内的彩色玻璃窗户,而木制防 护窗年久失修有些已经不复存在,有些木制防护窗只剩下外框还敷在外墙壁上勉强支撑,被风吹地来回摆动摇摇欲坠 。内层窗户的彩色玻璃有些已经破碎,留下的窗棂像是散布在外墙的一个个不规则小黑洞 ,看上去很是凄凉。
公学堂周边有很多破烂不堪断墙残壁的茅草屋,雪已经停了,很多人都在自家屋外扫雪,清理道 路 。海蜇跟海蛎子在一处茅草屋前停住脚步 ,对一位正在扫雪的人喊:
“牟老师 ,扫雪啦?”
那人停下来 ,疑惑地抬头望着大门外叫他的人 ,边拍拍自己帽子上的雪 ,边朝大门口走去。
“谁呀?”
“我 ,海蜇!”
“ 啊? 谁?海蜇?”
海蜇跟海蛎子走进牟老师的院子。
“是我 ,真的是我!”
“ 哎哟!海蜇 ,真是你 ,没想到!”
郑老师闻声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了。
“海蜇 、邵百丽?”
“郑老师 ,你好!”
“牟老师 ,你好!”
海蛎子上前也跟牟老师打招呼。
“你是?”
“她是海蛎子!”
“ 哎哟喂 ,海蛎子 ,我真的认不出你来了 。外面冷 ,进屋说话!”
牟老师把扫帚扔一边 ,摆摆手示意他们快进屋。
牟老师名叫牟童,家住日照县奎山镇牟家庄,父辈一直在南方倒卖些藤编藤器竹制品,挣得几个能活命的小钱,也懂得识文断字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拼命供他读书识字,期盼他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为家人争光。全家人虽然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有个遮风挡雨的草窝,能比渔工庄稼汉叫花子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可依旧是窝头野菜咸鱼汤,生活过得苦哈哈 。他能识几个字读几本书,有点儿西洋学问 ,在公学堂谋个教书先生的职 ,真算是祖上积德行善 ,福荫后世子孙。
牟童曾到省城济南求学,在那里遇到了许许多多跟他一样也在探索人生道路追求世间真理的热血青年,他们一起参与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他加入革命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中,努力 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轰轰烈烈的五四青年运动中,他带领日照的学子们,到济南省府衙门展示日照 绿年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和决心 ,率先冲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牟童遵照党的指示,返回日照老家开展革命工作,他借用教员的身份,秘密开展教育农民发动农民,在乡村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由于自身力量太过弱小,组织过几次农民渔工反抗黑社会恶霸压迫 的斗争,都没能对当地的土豪劣绅形成有效打击。尽管如此,牟童还是让革命的理念和对压迫阶级勇于反抗的精神植根于劳苦大众的心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