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大明国公的等级 (第2/2页)
阶下那个属于韩国公李善长的空位,此刻更像是一个无声的嘲讽,提醒着所有人皇帝对权臣的忌惮已深入骨髓。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死寂几乎要将大殿压垮之际,天幕的画面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动,倏然变换!
富丽堂皇的宫苑景象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苍茫辽阔、透着肃杀之气的北地风光。
镜头拉远,展现的是连绵起伏的枯黄草原,低矮光秃的山丘在劲风中沉默矗立,漫天黄沙被狂风卷起,遮蔽了昏黄的日头,一派肃杀荒凉。
画外音适时响起,低沉而清晰地穿透了奉天殿的压抑:
“土木之后,瓦剌势衰。然北疆狼烟未熄,鞑靼部于漠北再起,其首领乃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嫡系后裔,自号‘大元可汗’(达延汗),兵锋日盛,控弦数万,屡寇我大明边墙。宣府、大同、延绥诸镇告急,烽燧连年不息,边民苦不堪言……”
随着解说,天幕上快速闪过几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燃烧的边镇村落,惊慌逃窜的百姓,以及远处地平线上如乌云般压来的、影影绰绰的鞑靼骑兵!那彪悍野蛮的气息,隔着天幕都仿佛能扑面而来!
紧接着,画面再次聚焦到那份引发滔天猜疑的明黄圣旨上!这一次,圣旨下方关于“镇国公朱寿”的任命内容被清晰地放大展示出来,每一个字都金光闪闪,不容错辨:
“……着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朱寿,统率京营精锐及宣、大、延绥诸镇边军,即日出征,荡平虏寇,以靖边疆,扬我国威,钦此!”
天幕的声音,恰到好处地在这里戛然而止,只留下那句“荡平虏寇,以靖边疆”的余音在殿内回荡,仿佛故意留白,让洪武君臣自己去填补那巨大的信息落差。
死寂被打破了!
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滴入了一滴冷水,奉天殿内凝固的气氛瞬间“噼啪”炸开!
“嗨呀——!!!”老将冯胜第一个反应过来,猛地一拍自己覆盖着甲片的大腿,发出“砰”的一声闷响,那声音里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巨大庆幸和自嘲,“原来是这么回事!是派这位‘镇国公’去北边收拾鞑子啊!可吓煞老夫了!还以为……还以为……”
他后面的话没好意思说出口,但那“虚惊一场”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他转向脸色依旧阴晴不定的朱元璋,语气轻松了不少,甚至带上了一丝笑意:“上位!看来这正德皇帝还是明白人!知道该让大将顶上去!只要不是皇帝自个儿再犯浑跑去御驾亲征,那就好!那就好!就算……就算这位‘镇国公’一时打不赢,折损些兵马粮草,总好过再出一个被蛮子生擒活捉的皇帝吧?那才是塌天大祸!”
“冯老将军说得对极!”耿炳文紧跟着接口,他长长吁出一口憋在胸中的浊气,心有余悸地抬手抹了抹额角(其实并没有汗),声音洪亮了许多,带着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
“虽然这‘正德’年号和那个晦气的‘正统’听着只差一个字,但这位皇帝陛下显然比他祖宗(英宗)明白事理多了!至少知道轻重缓急,懂得让大将去冲锋陷阵,而非……”
他差点顺嘴说出“而非像他祖宗那样去送死”,话到舌尖硬生生转了个弯,变成了更委婉也更安全的“而非……咳,亲自披挂上阵,置江山社稷于险地!”
更多的文臣此刻也如梦初醒,纷纷从“权臣篡位”的惊悚想象中挣脱出来,脸上露出了“拨云见日”般的轻松神情。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捋着胡须,频频点头,低声议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