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桑麻计·暗渠润无声 (第1/2页)
崔家庄放出的狠话,如同无形的寒冰,迅速冻结了磐石堡周遭所有的贸易脉动。
叶七娘带着精心准备的几车葛布、皮货和精心筛选的山货,再次下山前往青阳镇。
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集市上摊贩们贪婪却热情的目光,而是一片冰冷的避让和沉默。
往日相熟的皮货商远远看到磐石堡的车队,如同见了瘟疫,慌忙收起摊子躲进铺面;粮店的伙计支支吾吾,眼神躲闪,头摇得像拨浪鼓:“掌柜说了,不…不收了…仓满了…”连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都低着头匆匆走过,不敢与磐石堡的人有任何眼神接触。
“叶管事,不是咱们不讲情面,”一个与叶七娘有过交易的布庄老板,趁无人时偷偷塞回一包定金,声音压得极低,满脸恐惧,“崔家大总管派人挨个铺子打了招呼……谁敢跟磐石坞做生意,就是跟崔家过不去!轻则铺子开不下去,重则……唉!您行行好,别再来找我们了!”
接连碰壁。
车队走遍了青阳镇附近几个小集市,遭遇如出一辙。
带来的货物无人敢收,急需的盐、铁、粮食更是连影子都摸不着。
叶七娘带着空荡荡的车队和一张疲惫铁青的脸回到堡内时,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开来。原本因工坊初建而稍显振奋的士气,瞬间跌入谷底。
铁料消耗殆尽,粮仓的消耗速度却丝毫不减,磐石堡赖以生存的血管,被崔家这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掐住了咽喉!
“崔弘度!老匹夫!”老梁气得拐杖顿地,恨不得立刻带人冲下山去拼命。
石头沉默着,擦拭横刀的手更加用力,刀锋在油石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叶七娘嘴唇紧抿,眼中布满血丝,巨大的压力让她身形都显得佝偻了几分。
李琰站在寨墙上,望着通往山下那条仿佛被无形力量封锁的道路,眼神沉静如深潭,唯有紧握墙砖的手指关节微微发白。
“活路,从来都是自己挣的!”他猛地转身,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斩断退路的决绝,“崔家想饿死我们?冻死我们?那就让他们看看,磐石堡的骨头有多硬!”
自力更生的号角,在封锁的寒冬里艰难吹响。
**织坊**成了最忙碌的地方。刘氏姐妹脸上没了往日的怯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她们带着堡内几乎所有的妇人,像梳理头发一样梳理着葛藤。寨子里所有能出麻的野生植物都被搜刮一空。
采集队扩大了范围,深入更远的山林,目标不再是野菜野果,而是坚韧的葛麻、零星的芒麻,甚至一些韧性尚可的树皮纤维。
“不够!还是不够!”刘大丫看着堆满院子的原料,眉头紧锁。
白芷默默拿来了一个粗布小包,里面是十几粒不起眼的黑色种子。
“这是苎麻种子,我在北边山林里采药时偶然发现的。”她声音依旧清冷,“此物不挑地,坡地、旱地都能长,比葛麻更韧,更好纺。只是……耗时间。”
“种!”李琰毫不犹豫,“开荒队!立刻在寨子南坡向阳处,划出三亩薄田!专门种这个麻!”
织坊里,简陋的纺车日夜不停飞转,嚓啦嚓啦的声音变成了堡内最坚韧的乐章。
粗糙但结实的麻布一匹匹织出,优先供给戍卫队和老弱御寒。磐石堡的人,第一次穿上了堡子自己“长”出来的衣服。
**熬盐点**的气氛也变了。李琰亲自蹲在熬盐的铁锅旁。浑浊的咸水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沉降过滤,从粗糙的麻布,到更细密的葛布,最后甚至用上了白芷提供的、专门过滤药液的细葛纱布。
熬煮的火候也反复调整,大火猛烈蒸发,小火慢熬结晶。熬出的盐块,颜色不再是灰黑一片,带上了一丝淡淡的灰白,入口的苦涩土腥味也减轻了不少。
“好盐!这才是能卖上价的好盐!”叶七娘看着新熬出的盐,眼中终于有了一丝亮光。
“不卖!”李琰断然道,“全部入库!密封储藏!这些盐,是我们将来和真正眼明心亮之人交易的硬通货!现在露出去,只会引来更多的饿狼!”
贸易队并未放弃。
叶七娘挑选了几个机灵胆大、口音与本地不同的汉子,分成两组,扮作走单帮的行商。他们不走大道,专挑崎岖隐秘的山径,试图绕过河阴县的范围,翻越险峻的飞鹰岭,去更远但崔家势力难以触及的邻县寻找生机。
每一次出发,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生存的根本,是土地和水粮。
新开垦的梯田在贫瘠的山坡上艰难延伸,但缺乏灌溉依旧是致命伤。尤其种植的耐旱豆类,在持续的无雨天气下,叶片也开始蔫耷。
李琰的目光,投向了堡子后山那道四季不绝、从悬崖飞泻而下的小瀑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