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八桂军民一体 (第2/2页)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大地被晒得滚烫。
在龙城的军营里面,所有的士兵顶着烈日训练,但是他们的热情却不见减少,在教官的严格指导下,进行着紧张而艰苦的训练。
"瞄准!三点一线!"
"注意枪口角度!"
鹰酱顾问约翰逊的哨声尖锐刺耳
"你们的敌人不仅仅是高卢鸡,还有南同盟。"
"你们战斗的地方不仅仅是城市,更多的是 iUngle(丛林)!"
他拽过列兵王二狗的枪,调整瞄准镜刻度
"看见准星上的鳄鱼纹没?这是陆战队在瓜岛使用的技巧,对付躲在树林里面的南同盟很管用的。"
士兵们趴在滚烫的泥地上,豆大的汗珠不断的从额头流下,却没有一个人敢放松。
王二狗趴在滚烫的地上,眼睛死死盯着百米外的靶心,那上面画着不是敌人而是10亩田,是他心中的灯塔,是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汗水都滴进眼睛,火辣辣的。但是二狗咬牙坚持,一动也不动。
他想起长官之前对他说的话
"二狗,要是这次考核进前三,你娘和妹子能多分一亩地!"
王二狗咬咬牙,想起离家时妹妹拽着他衣角可怜的模样"哥,等以后分了田,我想吃白米饭"这句话让二狗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他深吸了一口气,稳住,扣动了扳机。
砰——
在军营的另一边,一群新兵正在进行体能训练。他们背着沉重的背包,在跑道上奋力奔跑,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军装,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一个刚刚成年的新兵因为体力不支,摔倒在地,但他很快就又爬了起来,继续跟上前面的队伍。
邕州,复兴新村这是复兴军的家人生活的地方,他们是第一批跟随复兴军南下的移民,是第一批分地的人,参军后,其家属都要迁到各地的复兴新村。
刘玉芬的缝纫机踩得飞快,美式卡其布在针脚间翻卷,她每缝完一件军装,复兴社的妇联干事就在分田簿上画个勾。
隔壁房间传来婴儿的啼哭,十八岁的军嫂陈彩姑正用鹰酱的奶粉在喂孩子,奶粉罐上原本的英文标签被撕下,贴上了红纸写的复兴奶粉。
"宝宝乖,等咱们到了南方就可以分田了,就有吃不完的粮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陈彩姑轻声哄着孩子,眼神温柔且坚定。
"他婶,你说南边红河的水真能养出好稻子?"
"我男人来信说,打下高卢鸡的东印度北部后,军人家庭每家至少能分二十亩水田,还有砖瓦房住。"
刘玉芬停下手中的活计,摸了摸自己微微隆起的肚子
"复兴会的官员说那儿一年三熟,咱们八桂的地跟那儿没法比,都是是石子堆。八桂的十万大山可不是说说而已"
在龙城兵工厂车间,十八岁的学徒工阿明正在给M1步枪刻字。
"陈班长,我爹是后勤兵,上个月在衡阳没了"
他握着刻刀,在枪托内侧刻下陈富贵15亩的字样。
"这田能算上我家的不?"
正在调试机床的陈德明点头说道"按《分田条例》,只要是是桂系的军人都可以,战死者家属可继承田产,还能多领五亩抚恤田。"
(李崇文决定把以前牺牲的桂军的家属也带上分田,这让改编后的复兴军彻底没有后顾之忧。)
阿明的眼睛亮了,刀锋在木托上划出更深的刻痕,他要让父亲的名字,永远和红河的土地连在一起。
漓城的街头,运粮车队缓缓驶过。大卡车上,成袋成袋面粉堆成小山,另一队卡车上装着的鹰酱的午餐肉罐头。
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大家踮着脚张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从鹰酱援助到来后,李崇文就在各大城市,发粮,为看不起病的人治病,并宣扬南下移民的分田政策,每个普通移民都可以分到五亩田地。
并且李崇文还把燕京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直接给抄了过来,在复兴军设指导员一直到连队,宣扬复兴会的理念,维持纪律。
在全八桂废除所有的苛捐杂税,不再征收农民的粮食,大规模降低商税,把压在人民头上的负担一扫而空。
本来八桂的人民不太相信的这些有的没得,觉得土地只会分给当兵的,这年头会把土地分给穷人的,那是圣人。
但是,他们看到这一车车面粉和罐头。
看到复兴军不扰民,还为穷人治病,发粮。
看到复兴军政权成立后人民生活的改变。
八桂的人民,最终选择了,相信复兴军,相信李崇文。
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欢呼,长长的行军队伍走了过来,新兵们穿着簇新的军装列队走过,皮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整齐的声响。他们的脖子上挂着分田的凭证,上面用写着名字和亩数。
一位抱着孙子的老妇人挤到前排,往士兵手里塞了把熟花生。
士兵们接过花生后笑着敬礼,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队伍中的指导员看到了没有阻止,而是掏出钱递给了老妇人。
"老太太,这些钱给你的孙子买些糖吧!"
在老太太惊讶时,指导员把钱塞到老太太手中,向她敬礼后就跟上了前面的队伍了。
人群中,一位年轻的学生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大声朗读着复兴军的分田政策,百姓们围过来,认真地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欢呼。
"这么多粮食都运来了,分田肯定也不会假!"一个中年男子大声说道,周围的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一刻,八桂的民心彻底和李崇文的复兴军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