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汉人 (第2/2页)
阮明诚听到后眼睛一亮,毫不犹豫地指向远处水渠边的水田
"就要挨着水渠的!前段时间,陈世仁抢走的土地就是那片土地,我儿子——"说到这,阮文禄的声音哽咽了,下意识摸了摸手里儿子以前给他买的烟斗。当初这块分到的土地让他失去至亲,现在还是这块土地让他一家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农具发放的地方,临时搭建的木棚下,农具堆成小山。农具发放的工作人员老黄拿着铁皮喇叭对正在排队的村民大声说
"上等田的村民优先领取!注意看地契上的编号,按编号顺序领!"
村民们顿时骚动起来,拿着汉名登记证的村民拼命往前挤,生怕错过好的农具,到时候只能捡破烂了。
角落里,曾经是陈世仁家的长工阿明正仔细擦拭领到的锄头。那时他还在想陈世仁一家都死了,自己没有工作还能否活下去发愁呢,现在却能凭借"李汉生"这个新名字,领到这么好的农具和土地。
"这锄头怕怕不是比法兰西人的枪杆子还金贵!""
并非所有分田都一帆风顺。
越北太原的河西村,几户坚持保留越南语名字的村民的土地被分配到山脚下的贫瘠旱地。
"我们不要改汉名!"
"不要改族谱!!"
领头的阮福南挥举着锄头抗议,在复兴军的枪口下,他最终还是没敢反抗。但当他看到邻居领到的水田再对比自家那贫瘠的土地时。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阮福南觉得很不舒服。
回到家后,阮福南的小儿子扯了扯他的衣角说
"爹,我们家分到田后,是不是可以吃白米饭,小草说他们家以后可以吃白米饭了"
小草就是邻居的儿子,阮福南现在看着儿子那充满希望的眼神,最终下定决心。
"会的,你以后会和小草一样可以吃白米饭!"阮福南揉了揉儿子的头说道。
当晚,阮福南敲响了复兴军分田工作组的房子,带回回了一本《岭南阮氏族谱》。
第二天中午,辛苦了一上午分田后,终于到午饭时间了。复兴军的分田工作队的队员们坐在田埂上啃着馒头,喝着凉水。这几天吃不好,睡不好,可是大家都神采奕奕。
"老刘,你今天划了多少亩上田?"
"七户人家都是登记为汉族,整整三十亩!按照这个速度,月底前能把全县的肥田分完了!"
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很清楚,安南老百姓分田汉化的进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晋升考核,前段时间委员长进行的大清洗,让安南自治人民委员会的职位有了巨大的空缺。
"老刘,你说我们这次分完田能升到什么位置?"
"至少升一级,现在上面有大量职位空缺,还怕没位置!"
"重点是对安南这些老百姓进行汉化,这点做好了才能分到好的位置,不然升了也是白升"老李吃完手里的馒头才对大家说
复兴军下乡分田前,李崇文已经下了文件,把这次安南老百姓分田汉化作为晋升的标准,做的好的话,至少可以升一级,有大功劳的话还能在功劳簿上记一笔,以后升迁也会有帮助。
下午继续分田,老刘在分田处看着分田的登记册,原本的"阮""黎"等越北姓氏的下面,都陆续写上上了"祖籍岭南""祖籍八桂"的批注。
"把这个阮福改成阮姓,族谱编号填037号岭南雷州的那本族谱,那本编得和他们这一家最像了。"
老刘对小李叮嘱的说道,
"小李记住了,凡是主动要求汉化的,还会写汉字,说汉语的,还会儒学的。分田时,可以多分一点!"
河内总督府,李崇文用红笔圈住了谅山的分田汉化报告。汉名登记率为百分之九十一,上等田已经分配完成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七十的农民选择八桂漓城作为作为祖籍,下面还有登记员写的一行小字,农民们都很爱戴委员长。
"把汉化的奖励再细化一些!""
李崇文对站在一旁的李志文说。
"会背《三字经》和《弟子规》的人,可以领一袋粮食。能教自己孩子写会自己汉名和背《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再领一袋。""
"这有没有问题?"
"没有!"李志文马上回答道
"清算了旧势力后,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后,移民安置问题和越北农民汉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这就好!"李崇文听到后很满意
"还有通知各部的部长和军事委员会的赵志远过来开会,对安南的汉化是时候再进一步了,仅仅是农民还是不够!"
"明白,我这就去通知!""
李崇文用土地为筹码,正在重塑安南。当农民们发现学会汉字能换来肥沃的土地,当族谱能换来农具和种子,汉文化的种子便在分田的契约中悄然生根。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李崇文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