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民国大师 (第1/2页)
"长官,潘先生想和您会面。"
李志文走进李崇文的办公室说道,
"又怎么了?"
李崇文现在听到这些民国大师的名字,就感觉到头痛。
"他想和长官你聊聊,关于我们新颁布的高校教育政策,我看他好像很不满的样子。"
"长官,要不要我把他赶走。"
李志文看到李崇文不满的表情后问道,而且他也对这些所谓的大师感到相当厌烦,安南制定的高校教育政策和这些民国大师有关系吗!
"还是见一见吧!"
李崇文想了想后说道。
毕竟潘先生在海外华人中有些声望,而且潘先生是第一个来到安南的民国大师,也正是因为他的帮助,才让安南可以截胡东番的留学生和人才,于公于私,李崇文都不能拒绝。
也不知道这次过来,他又想做什么。
"潘先生许久不见,你还是光彩依旧啊!"
李崇文看到潘先生进来后,热情的问候到,
"李长官,你也是!"
"不过,我这次过来,是想和李长官你说说,关于最近颁布的高校教育政策一事的。"
潘先生直接开门见山了,他不想和李崇文绕圈子,他不能接受李崇文制定的高校教育政策。
"您说,我洗耳恭听!"
潘先生喝了口茶后说道。
“教育,也就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而安南政府新颁布的高校教育政策,完全是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毫无判断力。"
"只会人云亦云,不会独立思考,没什么创造性思维,就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潘先生看着李崇文激动的说道。
潘先生所说的高校教育政策,是关于安南最近成立的两所大学,位于长安(河内)的长安大学,位于琅琊(海防)的琅琊大学。
这两所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都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文史类专业主要为教育、经济学、国外语言学、管理学等现实有大量需求的文史类专业。
只有长安大学还设有一个综合类的大文哲系,所谓文哲学,就是文学、艺术、历史、法学、哲学等等都包含在内的大杂烩。
安南还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农村发展计划的需求,建立对应的专科学院,比如农林、建筑、交通、钢铁、地质、矿业、水利,电力、化工、机电等多个专门学院和专业。
这些专科学院会配套相应的理学教育,学制更短,要求更加苛刻,就读的学生只有三年时间,第一年时间基础教育,第二年时间专业教育,第三年时间工厂实习。
这项高校教育政策一颁布,安南境内的民国大师都炸了,纷纷质疑安南的高校教育政策。
如果说民国的教育是七分文两分理一分工的话,那么安南的高校教育就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七分工两分理一分文了,而且这一分文还是应用文史教育类为主。
这让产生无数大师的民国文史类教育,在安南变成一个小小的大文哲系,根本安排不了安南这么多的民国大师。
这让他们怎么接受,这相当于砸了这些民国大师的饭碗,他们这些人就是不认同兔子的理念,才来到安南的,总不能让他们回去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