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曲江诗会--商论 (第1/2页)
秋风卷着菊花瓣扑进曲江亭,李平康攥着块桂花糕蹲在鎏金香炉旁。魏征的破袖口扫翻三碟茶点,枯手指差点戳到他鼻尖:“殿下可晓得《礼记》里咋说?'奇技淫巧,惑乱民心'!前隋就是让商贾搞垮的!“
“就是就是!“长孙无忌把玉带扣拍得啪啪响,“西市那群胡商穿得比宰相都阔气!上个月有个波斯佬,居然敢在绸缎上绣凤凰!“他甩出幅画,上头胡商穿着五彩锦袍,腰间挂满金算盘。
房玄龄慢悠悠嗑着瓜子:“汉武帝那会儿啊...“他吐出瓜子皮粘在《盐铁论》上,“长安城三十万人,二十万做买卖,结果匈奴打来时,连造箭的木头都凑不齐!“
李平康盯着粘在书页上的瓜子壳,造纸术的改革应该是现在搞还是等以后出去在说呢,把现在的材料改成竹子或是岭南的甘蔗成本会节约好多,如果真能去了登州从岭南弄甘蔗回来一边做白糖一边造纸那可是双倍的收入啊。
高士廉的佛珠突然甩过来,差点打翻李二的茶盏:“江南道现在可邪乎了!“老头的口水喷到李平康脸上,“农户把稻田改种茉莉花,就为卖给胡商制香膏!这要闹饥荒可咋整?“
弘文馆那帮书生齐刷刷站起来念经似的嚷嚷:“《晋书》说了,商人都是祸害!““《隋书》记载大业五年米价飞涨,都是奸商囤货!““孟子曰,做买卖的都下贱!“李平康把桂花糕捏成个圆球,暗想这要是“滚珠轴承“就好了。
“殿下瞅瞅这个!“魏征甩过本泛黄的账册,差点拍飞李平的帽子,“武德九年春米价八十文,现在秋收了反倒涨到一百二!就因商人在漕渠收过路费,一船货扒三层皮!“
长孙无忌突然拽过个昆仑奴小厮:“瞧瞧!这些黑崽子都被商人教坏了!“那小厮头戴金丝小帽,胸前挂满琉璃珠子,“前儿有个胡商,竟让昆仑奴扮菩萨卖膏药!“
“更可气的是洛阳法会!“高士廉的佛珠砸在石桌上,“有商人给佛像贴金箔比阔气,最后竟是个妓女拔了头筹!“他斜眼瞪着李平康,仿佛那妓女就藏在他袖子里。
李平康舔了舔嘴边的糕渣,一边想着要是弄出火油提纯法。在把这技术卖给商人...他赶紧掐断念头,低头装傻。
房玄龄咳嗽着吐出片茶叶:“去年京郊粮仓着火的事儿还记得不?“他枯手指着李泰,“就是那粮商自个儿放的火,就为抬价!要不是救火时发现火油罐子...“
李泰突然蹦起来,蟒袍扫翻一碟樱桃:“三弟你评评理!商人都黑心烂肺!“他袖子里掉出张地契,上头“太原王氏“的红印扎眼得很。
李二忽然抓起把银杏叶撒向池子:“好了好了,饿了吧?朕让人煮了馎饦...“他冲李平康挤眼,“三郎,给大伙儿盛汤。“
李平康端着鎏金汤碗,热气糊了满脸。魏征还在叨叨“商人无国“,房玄龄比划着“盐铁专营“,高士廉的佛珠甩得噼啪响。他盯着汤里漂浮的油花,突然想到——这油花分离法要是用在炼油上...
“殿下袖子里藏的啥?“长孙无忌突然揪住他手腕。半截炭笔滚出来,一个用澄心堂纸做成的小薄本子上划出歪歪扭扭的“十五抽一“——这是他刚算的商税比例,还有一些长孙无忌看不懂的符号。
亭子里瞬间炸锅。魏征的破袖子扫飞三卷书,高士廉的佛珠砸中房玄龄的茶壶,李泰踩着樱桃滑了个屁股墩。
李二拍着大腿哈哈笑:“瞧瞧,三郎把算学用在正道上了!“他捡起炭笔在《武德律》空白处画了个圈,“明年修律,商税这块儿...“
李平康趁机溜到平台一角,掏出炭笔在本子上速记:“火油提纯-齿轮改良-河东盐场...“秋风扫过池面,带着菊花香的湿气把他衣袖上的字迹晕开,像幅水墨商业版图。
“康王殿下,圣人一直主张的是言路畅通,所以还请康王殿下替诸位臣公解惑。”王圭此时一脸笑容的道。
秋风卷着菊花瓣往高台的帷幔里灌,李平康抹了把脸上的糕渣子站起来:“各位大人骂得痛快,可知道吕不韦咋发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