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退也是一种智慧 (第1/2页)
腊月下旬·紫禁城
腊月的寒风,裹挟着年关将近的喧嚣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迫感,掠过紫禁城层层叠叠的琉璃瓦顶。
对于端坐于帝国权力之巅的朱由校而言,这份喧嚣非但未能冲淡政务的繁重,反而随着年关的临近,愈发显得案牍如山。
尽管他励精图治,手腕雷霆,更拥有系统秘书团的高效辅佐,将日常庶务梳理得井井有条,但有些责任,终究是九五之尊无法假手于人的。
尤其是这岁末年初之际,象征着王朝法统与孝道传承的礼仪大典。
腊月二十三日,天色未明。整个紫禁城笼罩在黎明前最深沉的寂静中,唯有太庙方向,灯火通明,庄严肃穆。
朱由校身着十二章衮冕,玄衣纁裳,在礼官和内侍的簇拥下,步履沉稳地走向太庙。
寒风拂过他年轻却已显沉稳的面庞,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动,发出细碎而清越的声响。
他的目光沉静如水,望向那供奉着大明列祖列宗神位的巍峨殿宇,心中却泛不起一丝波澜。
他心中清楚,自己这皇位,可不是靠大明列祖列宗的保佑、也不是靠这些个文臣的效忠,更不是在场勋贵的鼎力支持,而是靠他自己、靠系统那五千横扫皇宫的铁甲禁卫。
父皇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不足一月便龙驭宾天,留下一个仓促继位的少年天子和一个略显尴尬的年号。
为了厘清法统,朝臣们议定:今年八月之前,仍称万历四十八年;八月至年底,则为泰昌元年;待年关一过,方是他的时代——天启元年。
此刻,站在这象征着帝国血脉源流的太庙前,朱由校心中百感交集。
他不仅是在祭祀那些画像或牌位上的先祖,更是在确认自己继承的这份沉重而辉煌的基业,是在向天下昭示:他,朱由校,是大明法统的延续者!
祫祭的仪式极其繁复庄重。斋戒、盥洗、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送神、望燎……每一步骤,都需皇帝亲力亲为,在礼官洪亮而悠长的唱赞声中,一丝不苟地完成。
朱由校神情肃穆,动作沉稳。他亲手将醇香的美酒献于列祖列宗的神位前,聆听礼官诵读那颂扬先祖功业、祈求国泰民安的祝文。
当最后一缕青烟在燎炉中散去,宣告着祫祭礼成时,天色已然大亮。
祫祭的余韵尚未散去,一份由内阁呈上的奏疏便摆在了朱由校的案头。
奏疏中,几位阁老联名奏请,循旧例于腊月二十八日举行“岁暮大朝会”,请陛下御临奉天门,接受在京文武百官、勋戚宗室的新年朝贺。
朱由校拿起奏疏,扫了一眼,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他提起朱笔,在那奏疏上龙飞凤舞地批下几个大字:
“诸卿辛劳一年,年关将至,骨肉团聚之乐,朕岂忍夺之?朝会免了,各自归家,共享天伦!”
批完,他将奏疏丢给一旁的刘若愚:“发回内阁,照此办理。”
年节赏赐随即颁下,内阁阁臣、勋贵重臣、边镇督帅、皆得厚赏。还有御笔亲书的“福”字,更是恩荣的象征。
紫禁城内,内侍们捧着赏赐穿梭如织,为凛冽寒冬添了几分暖意。
随着最后一份年节赏赐送出宫门,腊月也快走到了尽头。紫禁城内,各处宫门已贴上了崭新的门神和春联,悬挂起喜庆的宫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驱邪的爆竹)和食物的香气。
-----------------
腊月二十八,细雪纷飞中,骆思恭勒马驻足,停在了皇城西南角那座熟悉的建筑前——北镇抚司衙门。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头微震。衙门已然焕然一新,朱漆大门锃亮,门前守卫的锦衣卫校尉,身着崭新的铠甲,腰挎绣春刀,身姿挺拔如松,眼神锐利如鹰,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精悍之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