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筹谋起风云 (第1/2页)
林宇身姿笔挺,双手潇洒地背在身后,身旁伴着叶梦珠,两人在街道上悠悠地晃着。来来往往的百姓,目光纷纷聚焦在他们身上,满是敬佩。一回客栈,林宇就迫不及待,拽着叶梦珠,麻溜地往房间冲。房门刚关上,他就跟连珠炮似的开口:“梦珠,你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知道哪儿能搞到铸币机不?”
叶梦珠一下愣住了,美目扑闪扑闪的,满脸疑惑地看着他:“铸币机?这啥玩意儿,我咋从来没听说过。大人说的,是铸造铜钱的家伙事儿吧?”
“对对对!” 林宇一拍大腿,坐回椅子上,顺手从怀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札记,上头密密麻麻记满了他这段时间收集的资料。“咱们老祖宗铸钱的法子,那可是门大学问。先秦时候,用的是范铸法,简单来说,就是先做模具,再往里头浇铜水。那会儿用泥范和石范多,泥范就是拿泥土做原料,工匠得手工刻制,从配料、备坯到制模、刻字,一步都不能差,费事得很;石范比泥范耐用,能重复用,可也不好做。”
林宇一边说,一边在桌上比划:“到了秦汉,前期还是老法子,后来发明了模盒翻制泥范的技术,效率高了不少。王莽那时候,叠铸范技术成熟了,所以他发行的钱币,铸工精细得很,在古币里都是拔尖儿的。再往后,隋唐开始用母钱印砂型铸钱,一直沿用到现在。简单来讲,就是拿一枚做工精良的母钱,在砂型上压出模子,再浇铸,这样铸出来的钱模样都差不多,统一性强。”
林宇想起前世晚清民国时期,国门洞开,外国银元如汹涌潮水般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在众多外币之中,墨西哥鹰洋独占鳌头,风靡一时。清朝宣统二年曾有详实统计,彼时中国市面上流通的外国银元数量极为庞大,约达十一亿枚之巨,而其中墨西哥鹰洋竟占了三分之一。墨西哥鹰洋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其成色稳定非凡,历经多年岁月洗礼,始终保持如一品质,在交易中从未出现过成色波动的情况,故而深受老百姓信赖与喜爱,成为日常买卖、大宗交易中的热门货币选择。在国内,清政府也曾尝试自铸银元,光绪年间,广东钱局率先引进先进设备,铸造出 “光绪元宝” 银元,开启了中国近代机制银元的先河。此后,各地纷纷效仿,一时间,国内银元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地银元成色、重量参差不齐,在市场流通中常引发诸多争议与不便,百姓们对此苦不堪言 。 当时国内混乱的货币状况,使得市场交易极为不便,也给了外国银元可乘之机。百姓们在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外国银元的流通,而国内的货币体系却愈发混乱不堪。 反观国内,由于货币铸造工艺的落后和不规范,导致货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流通标准。百姓们在交易时,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辨别货币的真伪和价值,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至于袁大头,在当时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独特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图案精美、工艺精湛上,还衍生出一个广为人知的标志性动作。人们在拿到袁大头银元时,往往会下意识地用手指轻轻捏着圆心部位,而后放在嘴边用力一吹,紧接着迅速将其搁至耳边细听,刹那间,清脆且悠长的 “嗡嗡” 响声便会传入耳中。这一吹一听之间,既是人们检验银元真伪的简易方法,也成为了袁大头区别于其他货币的独特印记。墨西哥鹰洋与袁大头之所以能够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稳稳占据货币流通市场的重要地位,归根结底靠的便是货币本身的稳定价值以及规范统一的铸造标准 。林宇深知,若能打造出统一标准的优质货币,取代当下混乱的货币体系,不仅能让百姓免受交易之苦,更能为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他心中暗自思忖,如今自己拥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若不抓住机会大干一场,实在有负穿越一回的幸运。当下,首要之急便是找到合适的铸币设备与技艺精湛的工匠,开启自己的铸币大业。正想着,叶梦珠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人,我倒是知晓一处地方,或许能寻到您所需的铸币之物。” 林宇猛地回过神,急切地看向她,眼中满是期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