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李清照 (第1/2页)
苏辙将令牌递还回去,他觉得高世德说的也有道理。在京城确实没人敢冒充高俅的义子。
至于高世德为何容貌大变,他也懒得多想,他可没闲工夫探讨一个纨绔子弟的事。
“还真是有劳高太尉挂念了。你回去告诉他,老朽只是小风寒,如今已经痊愈,他的心意我就收下了。”
高世德有些哑然,因为他似乎听出了送客的意味。
‘我连一杯茶都没喝上,这老头难道是要送客?’
“嘿嘿,先生,我可是拜读了您的不少诗词,对您的才华钦佩不已。”
苏辙有些不信,“你还读过老朽的诗词?”
苏家爷仨的诗词在太尉府太好找了,高世德也不算临阵磨枪,他之前确实看过不少。
“何止读过,小子拜读的那可多了去了。譬如我最喜欢的这首。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原本不耐烦的神情也露出了些许笑容。他笑着点点头,这首诗被高世德读出来,让他记忆犹新。
高世德继续道:“以及子瞻先生给您的和词: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古人就是喜欢这样,你写一首,我回一首,苏家两兄弟互赠的诗太多了。
耳熟能详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苏轼几年没见弟弟,想弟弟了,专门写给苏辙小朋友的。
而刚才高世德读的两首词,背景是朝夕相伴的两兄弟双双高中进士后,分别在两地任职。
第一首是弟弟来到两人曾投宿过的一个寺庙后,触景生情,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感慨,便在墙上题诗,表达对哥哥的思念,追忆过去共同度过的时光。
第二首是哥哥也故地重游,并看到了墙上的诗。于是回赠一首给弟弟,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并劝导弟弟放宽心。
苏辙是史上有名的“宠哥狂魔”,苏轼多次被贬,苏辙也总是尽力去捞自己的大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官职。
苏轼在狱中时,苏辙曾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换哥哥的性命。
有人说,苏辙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虽然有些夸张,但宠哥程度也可见一斑了。
苏辙再次听到这两首诗,思绪不由得飘飞,想到兄弟俩儿时一起跟随父亲学习时的欢乐时光,他们一起进京赶考时的壮志豪情,奔赴两地就任时的依依惜别。
见苏辙陷入追忆,良久才回过神来,“先生,是小子冒昧了。”
苏辙摆摆手,“无妨,老了老了,来人,给高衙内看茶。”
高世德坐下后才发现李清照的存在。
高世德见她很是拘谨地站在凳子前,虽然穿着朴素,却难掩秀丽容颜。
高世德觉得眼前女子并不是府里的下人,想来也是来探望苏辙的吧!
“不知这位小姐是何人?”
苏辙道:“哦,清照你也快坐下。”
他为高世德介绍道:“她叫李清照,一个颇具才情的女子。”
高世德诧异,“你就是李清照?”
“怎地,你知道她?”
“当然知道了,咱们汴京的第一才女。我闻名已久,只是不见其人。没想到李姑娘不但才情过人,竟然还生得如此秀美。”
李清照开口,声如珠落玉盘,“衙内谬赞了,第一才女,小女愧不敢当。”
“怎么不敢当,依我看,你可不仅是汴京第一才女,还是咱们大宋第一才女。”
李清照现在年纪尚轻,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还没有问世,名气也并不是很大。
“衙内真是折煞小女了。”
高世德对这个有名的才女还是颇为好奇的。
只见她皮肤白皙如玉、细腻如脂,却有些黯淡无光。她明眸皓齿,双唇却没有多少血色;眉头轻皱,似是有着万般的无奈和忧愁。
高世德心道:‘看来大才女现今的境遇有些堪忧啊!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不过她的底子是真的好。’
高世德肆无忌惮的打量下,李清照双手握在一起,局促地放在腿上,她双目低垂,看着自己的鞋尖。
苏辙见高世德目不转睛地打量个没完,看不过眼,轻“咳”一声。
高世德尴尬一笑,“那个,我,对,我也倾慕李姑娘的诗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