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丈夫,当如是也! (第1/2页)
八月流火,晚秋的天气惬意之极。
翰林院中的老槐树,枝叶繁茂,洒下一大片浓荫,被风吹得簌簌作响。
但此刻树下的气氛却比三伏天还要燥热几分。
几位翰林官围坐一圈,名义上是在品茶,其实句句离不开今早朝会。
“陛下今日之举,实在神来之笔。”
“魏武烧书,庄王绝缨,其君王都是登临已久,却未想如此冲年天子,居然能作此宽宏大事。”
说话的是傅冠。
他一身月白色的杭绸直裰,纤尘不染,手中的湘妃竹扇骨温润如玉,衬着他那张养尊处优的脸,一派贵公子的从容。
“如此行事,实在有弄诡之嫌。”
接话的是新科状元余煌,他眉宇深锁,忧色重重。
“我等只知陛下在潜邸时,手不释卷,以为是潜心于尧舜之道。谁曾想,竟是申、韩之术。长此以往,朝堂之上,怕是再无骨鲠之臣了。”
傅冠听得此言,面上微微一笑,却也懒得反驳。
旁边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抢过话头,却正是孙之獬。
“然而正是如此,才可见陛下求治之心切!”
“昔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而如今陛下将旧事前尘勾销,亦是为国朝而计。我等为人臣子,理当体察圣心才是。”
这一段话冠冕堂皇,只是从这货色口中出来,就令人懒得接话。
众位翰林不着痕迹对视几眼,纷纷举手请茶。
茶过一巡,一直默不作声的华琪芳默默将各人茶水斟满,这才突然抬起头来,语气中全是憧憬:“却不知陛下何时再开经筵呢?”
“不知陛下何时再开经筵呢?”
此言一出,众位翰林顿时为之心神颤动。
人人都言翰林清贵,其中之贵正在日读侍讲,近于君前。
如此一来凭风一跃,往往瞬间直上千里。
这比起在事务官任上兜兜转转,年年勘磨来得实在是快多了。
正当众人心思百转之时,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众人抬眼望去,只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杨景辰,正亦步亦趋地陪着一位老者走了进来。
那老者,一身绯色官袍,精神矍铄,正是今日朝堂上,被天子亲口誉为“朕之魏征”的内阁大学士,李国普。
“李阁老!”
“轰”的一下,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方才的闲适荡然无存。
这位,可是如今朝中第一等的热灶!
他来翰林院做什么?
李国普的目光,如同实质一般,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的眼神并不凌厉,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威严,让每一个被他看到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垂下了头。
杨景辰在他身侧,落后了精准的半个身位,脸上堆着谦恭的笑容。
“阁老,您瞧您,来之前也不说一声,下官好去迎您。”
“是什么风把您吹到我们这来了?”
李国普没有理会他的奉承,径直走到石桌前,声音平淡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景辰,老夫今日,是奉旨来向你借人的。”
“借人?”杨景辰脸上的笑容不变,心中急转。
“不错。”李国普的眼神陡然变得锐利起来,“陛下有旨,命老夫即刻查阅天启朝以来,所有因言获罪、削籍贬谪的官员档案,一一甄别,列出名单,以备起复!”
“以备起复”四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小小的院落里炸响!
所有人都被这四个字震得头皮发麻。
居然这么快吗?这才是登基第三日而已!
这位新君行事是不是过于操切了一些?
但无论如何,眼瞧着一场新的风暴近在眼前。
而唯一上船的通道,就掌握在眼前这位李阁老的手中!
这已经不是一份简单的差事了,这是一份天大的功劳,是一条通往权力中枢的登天之梯!
谁能参与其中,谁就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政治大风暴中,分得一杯羹!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钉在了杨景辰的脸上,仿佛要将他烧穿一个洞。
孙之獬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他几乎是冲到了李国普面前,声音激动得有些变形。
“阁老!阁老!陛下圣明!下官……下官愿为阁老分忧,万死不辞!”
他那副丑态,让周围的同僚们纷纷露出鄙夷之色。
李国普的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一下,依旧没有看他,只是将目光投向了杨景辰。
杨景辰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朗声道:“为陛下分忧,乃我等臣子本分!翰林院人才济济,定不负阁老所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