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突然来访? (第1/2页)
两仪殿侧殿,香炉中青烟袅袅。
李世民卸下朝会时的威严,倚在御榻上,目光扫过下首坐着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三人。
殿内并无其他侍从,只有内侍省首领太监王德垂手侍立在角落阴影里,如同泥塑木雕。
“今日朝会,太子所奏徙囚实边之策,众卿以为如何?”李世民开口,声音平淡,听不出褒贬。
房玄龄略一沉吟,率先开口:“陛下,太子殿下所奏,确乎思虑周详,非复往日。尤其死囚减刑授田、良家子优惠迁居、文吏历练升迁三策并举,兼顾刑罚、实边、吏治,颇具可行之机。臣以为,可交由中书门下详议细则。”
李勣接过话头,语气沉稳:“陛下,臣亦以为此策老成。西州之地,确需此等长远之谋,非仅徙囚可竟全功。太子能虑及于此,实出臣意料之外。”他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叹。
长孙无忌微微颔首,目光低垂,看着自己袍服上的纹饰:“太子殿下近日闭门读书,看来进益颇多。能为陛下分忧,提出此等切实之策,臣为陛下贺,为太子贺。”
他语气恭谨,措辞严谨,挑不出半分错处。
殿内出现短暂的沉默。
李世民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榻扶手上轻轻敲击了两下。
“是啊,”他仿佛感慨般说道,“太子近日,确是沉稳了不少。言行举止,亦与往日大不相同。朕,甚觉意外。”
他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掠过三位重臣的脸。
“尤其今日应对韦悰、张行成等人诘难,引经据典,从容不迫,倒是……颇有章法。”
这话语听起来像是父亲的欣慰,但落在长孙无忌、房玄龄这等政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臣耳中,却品出了别样的意味。
陛下这是在说,太子的转变太快,太彻底,以至于……不合常理。
陛下在怀疑。
怀疑太子这番“进益”,并非全然自发,其背后或有他人精心雕琢之功。
房玄龄眼帘低垂,恍若未闻,只是缓缓道:“太子殿下乃陛下亲自教导,天资本自聪颖。往日或因年少气盛,偶有行差。如今静心读书,沉潜下来,往日所学自然融会贯通,有所进益,亦是情理之中。此乃陛下训导之功,社稷之福。”
他将太子的变化,完全归功于皇帝的教导和太子自身的“悟性”,轻巧地避开了那个潜在的、危险的问题。
李勣亦点头附和:“房相所言极是。太子殿下能幡然醒悟,刻苦向学,实乃陛下慈训,上天庇佑。”
长孙无忌心中冷笑。
这番话,骗骗外人尚可,如何能瞒得过陛下?
他是看着李承乾长大的,深知其心性绝非几日苦读便能彻底扭转。
那朝堂之上滴水不漏的应对,那西州方略中隐含的老辣布局,绝非一个骤然“开窍”的太子所能为。
背后定然有人。
而且此人手段极高,对圣经典故、朝堂规则、乃至帝王心思,都揣摩得极为透彻。
此人是谁?目的为何?是真心辅佐,还是别有所图?
这些疑问始终在他心中盘旋,但他面上却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顺着房玄龄的话道:“陛下多年来为太子择选名师,谆谆教导,苦心未曾白费。太子殿下如今能体察圣心,学以致用,实乃大唐之幸。”
他同样将功劳推还给皇帝,绝不在此刻对太子的“异常”表现流露出任何疑虑或深究之意。
在局势未明之前,不轻易表态,不落井下石,这是他们这些身处权力巅峰之人的生存之道。
尤其涉及储君,一言一行,更需慎之又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