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试图将他拉回那个他拼命想要挣脱的囚笼。 (第1/2页)
李承乾脸上的兴奋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逐渐累积的失望和隐隐的不耐烦。
他原以为魏徵是来支持他、认可他这番“进取”之举的,却万万没想到,这位名震天下的诤臣,开口竟是全盘的否定和让他退回原地的劝诫!
这和张玄素、于志宁那些老调陈词有何区别?
甚至更为保守和……怯懦!
“郑国公之意……是让孤继续闭门不出,如同往日一般,任由他人诋毁攻讦,却只能忍气吞声?”
李承乾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冰冷。
魏徵缓缓摇头,气息有些不匀。
“非是忍气吞声,乃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殿下,《道德经》有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储君之位,天下瞩目,一动不如一静,一显不如一隐。陛下明察秋毫,殿下之贤愚,陛下岂能不知?殿下只需尽人子之本分,修储君之德行,陛下自然……心中有数。何必……行此招摇之事,授人以柄,陷自身于……危墙之下?”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下了很大决心,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沉重的警示。
“老臣……恐殿下身边,或有……小人误导,急功近利,看似为殿下谋划,实则……将殿下置于炉火之上烘烤。近日之举措,看似进取,诚如稚子怀重宝,行于市井之间,徒招觊觎而已!殿下……不可不察,不可……不防啊!”
这话几乎已是明指李承乾身边有奸佞小人,且当前的策略大错特错。
李承乾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
魏徵这番话,将他连日来的振奋、挣扎、以及刚刚在李逸尘点拨下生出的那点信心和决断,全盘否定!
不仅否定,还扣上了“被小人误导”、“行招摇之事”、“陷自身于危难”的帽子!
这让他如何能接受?
殿内的气氛变得极其压抑。
李百药面露忧色,欲言又止。
许敬宗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老僧入定。
后排的属官们更是大气不敢出。
一直在阴影中静默不语的李逸尘,听着魏徵这番引经据典、苦口婆心的劝诫,内心亦是波澜起伏,却并非认同,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叹息。
魏征的话,有错吗?
站在一个传统儒家士大夫的角度,站在维护绝对皇权与既定秩序的角度,甚至站在他一生信奉的“嫡长子继承制”以求政局稳定的角度,他的话堪称金玉良言,充满了老成谋国的智慧。
他确实是真心为太子着想,为大唐国本着想。
他反对的不是太子李承乾这个人,而是任何可能打破现有平衡、引发动荡的“非标准”行为。
他希望太子做的,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无可指摘的、安静等待继承的储君。
然而,李逸尘深知,这套标准化的“贤王”模板,对李承乾根本无效,甚至是有毒的。
眼前的太子,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是一个内心充满创伤、极度渴望认可、长期被压抑而变得叛逆的问题学生。
让他继续“深居读书”、“闭门思过”,只会加剧他的痛苦和逆反,最终将他推回原本的历史轨迹——自暴自弃,走向毁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