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学政青睐,赠银勉前程 (第1/2页)
府城驿馆,一间还算干净整洁的客房内。
苏惟瑾临窗而立,
望着窗外府城远比沭阳繁华的街景,
神色平静,心中却如精密仪器般运转不休。
府试案首的光环并未让他冲昏头脑。
超频大脑清晰地分析着当前局势:
张家虽暂时偃旗息鼓,
但仇怨已深,绝不会善罢甘休;
苏家七叔公的态度急转,
是庇护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投资”,
需妥善应对;
而最重要的,是即将到来的院试,
以及…眼前这位即将决定他短期命运的大人物
——提学御史周大人。
果然,晌午刚过,
一名身着青色官服的书吏便来到驿馆,
态度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苏小相公,学政大人有请。”
来了。
苏惟瑾整理了一下身上那件浆洗得发白、
却浆烫得一丝不苟的青衫(这是他特意向驿丞借了熨斗自己收拾的),
深吸一口气,眼神沉静如水:
“有劳先生引路。”
学政行辕(又称学政衙门、提学道)
就在贡院旁侧,规制严谨,
气象森然,远非州县衙门可比。
因其主官提学御史乃钦差身份,
代表朝廷督察一省文教,
故其衙署亦按钦差行台的规格建造,
虽不若总督巡抚衙门那般显赫,
却自有一股清贵威严。
行辕门前矗立着高大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
两侧立着神情肃穆的带刀守卫。
青砖高墙,朱漆大门,
门楣上高悬“提督学政”四字的烫金匾额,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穿过高大的辕门,
里面是数进深邃的院落。
书吏引着苏惟瑾,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中央甬道沉默前行。
甬道两旁古柏参天,
郁郁葱葱,更添几分肃穆。
偶尔有抱着文卷的书吏或身着低品官服的学官匆匆走过,
皆是屏息凝神,步履轻捷,不敢喧哗,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们穿过一重名为“仪门”的门户,
经过立有“公生明”戒石的大堂(学政大人升堂理事之处),
并未停留,而是折向侧面一条回廊,
走向后方官廨区域。
越往里走,环境越发清幽,
但那种代表朝廷学政权威的威严感却无处不在。
穿过几重门廊,
书吏将苏惟瑾引至一间书房外,
低声道:
“大人在内等候,小相公自行进去便是。”
苏惟瑾拱手谢过,
定了定神,推门而入。
书房内陈设古朴,
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书架,
塞满了各种典籍,
空气中弥漫着书香和墨香。
提学御史周大人并未穿着官服,
只一身藏青色直裰便装,
正坐在一张宽大的花梨木书案后,
手捧着一卷书,
看似随意,但那不怒自威的气度,
却让这书房显得格外压迫。
苏惟瑾不敢怠慢,
上前几步,依着极标准的士子礼,
深深一揖:
“学生苏小九,拜见学台大人。”
声音清朗,举止从容,没有丝毫怯场。
周大人放下书卷,
目光如实质般落在苏惟瑾身上,
带着审视,似乎想透过这清秀温良的外表,
看穿他内里究竟藏着怎样的乾坤。
“不必多礼,坐。”
周大人指了指下首的一张椅子,语气平淡。
“谢大人。”
苏惟瑾依言半坐了,腰杆挺得笔直,
双手恭敬地放在膝上,目光微垂,
静待问话。
周大人并未立刻开口,
书房内陷入一种微妙的沉默。
这种沉默往往能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但周大人发现,
眼前这少年呼吸平稳,眼神澄澈,
竟似全然不受影响。
“苏小九,”
周大人终于开口,声音不高,
却自带回响。
“你的卷子,本官看了数遍。
尤其是那篇策论,很好。”
他顿了顿,话锋陡然一转。
“只是,本官很好奇,你这些见解,
师从何人?
沭阳县内,似乎并无哪位先生有这般…前瞻之眼光。”
核心问题来了!
苏惟瑾心中警铃微作,
超频大脑早已推演过无数遍应对方案。
他脸上适时地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窘迫和追忆,
微微低下头,声音也轻了几分:
“回大人话,学生…学生并无固定的业师。”
“哦?”
周大人眉梢微挑。
“家中父母早亡,虽曾是军户,
却也略通文墨,幼时曾为学生开蒙,
认得几个字,讲过些粗浅道理。”
这话半真半假,原主父母确实识点字。
“后来…家道中落,学生辗转流离,
更是无力延师。
所能做的,不过是千方百计寻些书来,
自己胡乱读读,瞎琢磨罢了。”
“自学?”
周大人声音里透出明显的不信。
“那些经义注解,或许可凭苦功。
但那治水之策,涉及统筹、数算、乃至农桑地理,
岂是闭门造车能凭空想出的?”
压力陡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