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荒谬的悖论 (第1/2页)
那句“生命场域信标”,也让她想起了自己背包中的【一次性信标】,或许,这个道具就是依靠这个原理,实现“将丧尸吸引至指定目标”的功能。
三、目的论学派的替代性诠释:追寻失落的“生命之火”
与将畸变体视为纯粹混乱化身的机械论模型不同,目的论学派提出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竞争性假说。
该学派认为,畸变体对强生命场域的趋向性,并非源于对秩序的憎恨与摧毁本能,而是源于一种对“生命完整性”的无意识追寻。
它们失去了原本的生命,但其最深层的存在基底中,仍残存着对“活着”状态的扭曲记忆与本能渴望。蓬勃的生命力场,对于它们而言,是黑暗中唯一能感知到的、它们所绝对匮乏之物的源泉。
因此,它们的趋近行为,更接近一种飞蛾扑火式的、对“生命力”的绝望朝圣。它们被最炽热的生命之火吸引,扑向它,最终却被其焚毁,或亲手熄灭这生命之火。
这一假说,为末世图景赋予了一种深刻的、令人不安的悲怆感:幸存者与畸变体,在某种意义上共同成为了这场灾难的牺牲品。
四、模型融合探讨
“熵增吸引”与“生命力追寻”两种假说,在现象学层面达成了统一,即都预言了强生命场域将吸引畸变体。
然而,其内在驱动力的解释截然不同:前者是宇宙规律的冰冷体现,后者则是存在性悲剧的诗意表达。目前尚无决定性证据证伪其中任一理论,或许,二者共同描绘了真相的一体两面。
-----------------
所以,宇宙和她们开了个玩笑?
穆云起的心沉了下来,越是努力求生,越是想要恢复正常生活,谋求可持续性发展,就越容易受到丧尸的侵袭?
如果这篇论文来自于其它文明,就代表宇宙中不止这里遭受过末世危机,有几个文明挺过去了?
而在她们的这颗星球上,末世降临以来,又有多少个没有围墙的据点,毁于自己亲手种下的、欣欣向荣的希望之中?
会不会有自给自足的个人,死于避世种田的桃花源中?
在末世,努力建设会带来危险,混吃等死反倒更加安全?
这是什么道理?!
穆云起有些忿忿不平,为她自己;为云归处里这些无论末世前后,都努力生活到今天的大姐们;也为星球上、宇宙中无数个死于美好希望,再也看不到丰收的幸存者们。
五、案例分析:“云归处”农业活动的场域效应
以编号YX-26“云归处”观测点为例。在其启动规模化农耕前,所吸引的畸变体多为零星、无目的的游荡个体,且总数约等于零。
而在其开垦并播种53.89标准亩土地后,其局部生命场域强度提升了约480%。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具有明确移动矢量的、规模远超预期的畸变体集群被该场域锚定并持续吸引。其目的地精准地指向了场域强度的核心发射源——农田区域,而非单纯的居住区或仓储区。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在末世场域中,任何试图逆转局部熵增的秩序构建行为,都将自动成为混乱侧力量的优先清除目标。无论其底层驱动是宇宙规律的必然,还是存在性的悲剧,其结果均匀指向同一个生存困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