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五十四章 干涸的泪痕 (第2/2页)
数小时后,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涂有真菌菌丝体涂层的电枢被装入炮管。吴浩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的发射倒计时,掌心沁出的汗水在操作台上留下湿痕。“储能系统充电至100%,“李默的声音带着夜的沙哑,眼底布满血丝,“真菌涂层在75℃环境下的黏附力测试合格,实弹测试准备就绪。“
随着发射指令下达,电磁炮发出低沉的嗡鸣,比往日更显沉闷。弹丸冲出炮管的瞬间,观察哨的玻璃被震得嗡嗡作响,一股无形的压力波穿过空气,让人心头一紧。二十秒后,靶区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监控画面因沙尘尚未完全散去而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到弹丸精准穿透1.2米厚的装甲靶。而在回收的电枢样品上,那些曾让团队彻夜难眠的裂纹,已被真菌菌丝体形成的生物膜牢牢覆盖,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如同蛛网般的致密结构,将金属裂纹紧紧缠绕。
在一个典型的戈壁高温日,基地迎来年度极端环境验收测试。吴浩站在智能能源中心的监控大屏前,看着实时刷新的环境参数:地表温度59℃,风速12米/秒,空气湿度12%——这组数据在屏幕上以红色高亮显示,构成了西北戈壁八月最严苛的“淬火“条件。
“天枢-III“的炮管在阳光下泛着蓝黑色的光,炮身新喷涂的仿生涂层上,无数微米级的凹坑正随着温度升高而收缩,将沙粒自动抖落。林舟举着新的测试报告,防晒袖套上沾着沙尘与冷却液的混合物,报告纸页被汗水浸得有些发软。“抗沙涂层的自清洁效率提升至85%,“他指着一组对比曲线,“在连续多次沙尘暴模拟测试中,过滤器堵塞周期延长到原来的两倍以上。最新一批样品在实验室70℃环境下持续运行了三百小时,性能衰减小于5%。“
李默调试着储能系统的新模块,模块外壳上刻着细密的散热槽,灵感来自沙漠狐狸的耳朵结构,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超导线圈的温度稳定在82K,“他调出能量波动图,曲线平稳得如同镜面,“新的散热设计让储能密度提升了15%,现在能支持连续三次满功率发射,且每次发射后的恢复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二。“
午后,当太阳升至最高点时,验收测试正式开始。目标是远处沙漠中的移动靶车,模拟敌方装甲集群在高温环境下的高速机动。吴浩看着战术屏幕,靶车在沙丘间划出的轨迹如同金色的闪电,而“天枢-III“的火控系统正以毫秒级的间隔刷新着目标数据,屏幕上的瞄准框牢牢锁定着靶车的动力舱。
“发射!“
弹丸以7.3马赫的速度冲出炮管,在高温空气中划出一道扭曲的银线,尾焰呈现出奇异的青蓝色——那是电磁加速产生的等离子体鞘层。十五秒后,靶区腾起橙色火球,监控画面显示弹丸精准命中靶车的动力舱,装甲板被撕裂的瞬间,沙尘与金属碎片形成的烟柱直冲天际,在湛蓝的天空中留下短暂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