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这盛世,如你所愿(大结局) (第1/2页)
大吴辰丰二年开春,冰雪融化,东风解冻,大地复苏。
汴京城外柳色新青,青烟袅袅。正月初一,礼部鸣钟九响,百官朝贺,新年新气象,吴国朝廷册封了百官,开始推行新政。
吴国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苏宸不希望给底层百姓太大的徭役和赋税,于是颁布《新政十六条》。
在田赋方面,将天下田亩按肥瘠分九等,最下等每亩岁纳粮一斗,最上等亦不过三斗,较旧宋减三成;丁匠杂徭,岁不过二十日,老弱妇孺一概蠲免。诏书甫出,州县差吏连夜焚毁旧籍,百姓额手相庆,呼为“苏皇恩粮”。
吴国还设置许多通商口岸,加大对外贸易,比如鸿胪寺会同工部,于登州、明州、广州、泉州四港设立市舶提举司,建码头、货栈、税关。南洋胡椒、天竺象牙、波斯特品船船相继,皆以吴瓷、吴茶、吴绸、纺织品互易。又令辽国榷场三处互市,岁输战马三万匹,换江南茶叶二十万斤、青花瓷器十万件。如此发展下去,商税渐成为为国库第一财源。
此外,吴国推行百工并举,让工部下设“官窑总局”,统辖景德镇、越州、龙泉三大窑区,工匠三万,专烧龙凤纹青花瓷、影青刻花瓷,年出窑三百万件,除内销外,半供互市,拉动消费。
朝廷又建江宁药厂、苏州纺织厂,以及诸多水泥厂、盐场、烟草厂等,皆由朝廷控股,招募匠户、流民,日给工钱米二升,盐菜钱二十文。由于朝廷办厂,增加国家收入,这样不依赖百姓的土地税、人丁税,也能减轻耕农的负担。
教学方面,国子监扩为“太学”,州县设学校。普及《千字文》《九章算术》;《几何原本》《天工开物》等;还有工科学院则教冶铁、制瓷、火器。凡入学者,免徭役,优给纸墨。如此多处办理学校,不纯为做官、仕途,增加一些数理化工学科,打破士农工商的偏见。
朝廷又令各州设“惠民医局”,太医院遣太医二十人,分巡天下。州县建“医学堂”,学制三年,卒业授“医士”铜章,准开馆行医。汴京立“广济医院”,病床五百张。在各地州县建立设立医院,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减少病死率。民间病亡率一岁之间降三成,百姓歌颂朝廷的好。
户部于汴京、扬州、成都、广州建四大常平仓,岁储粮三百万石。青黄不接时,平价粜米;丰年增籴,谷贱不伤农。仓廪既实,水旱有备,民心遂安,减少灾荒年饿死人的惨剧。
西北藩镇麟州折氏、府州折氏、丰州王氏等藩镇,见朝廷轻徭薄赋、军饷丰足,实力强大,纷纷上表归顺。苏宸仍命折氏世袭镇守赐金虎符,专责监视西夏党项,家族子弟也可以入京学习、做官。
在此期间,苏宸迎娶了永庆,册封了贵妃;而以前迎娶的妻妾如白素素、彭菁菁、徐清婉等女都被册封了贵妃、嫔妃,连柳墨浓都是嫔妃了,身份尊贵。
原本已伤心看破红尘的大周后周娥皇,被妹妹周嘉敏鼓动,后来也进入了吴国皇宫,成为了苏宸的妃子之一。
永庆入宫之夜,苏宸亲执玉如意挑开红盖头,看着一身风装霞帔的永庆赵欣语,明丽动人,忍不住低语道:“昔日城下之约,今日偿卿,百年好合。”
永庆闻言含羞,泪光盈盈,心中甜蜜,终于得偿所愿,嫁给苏宸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