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8黄台吉的愤怒 (第2/2页)
实际上此时的大明百姓,日子整体都是过的不错,除了懒汉外。
如果说唯一有变的,或许就是物价。
随着白银流入,还有各地税收因为考成法的缘故,拖欠减少,导致生产成本缓慢提升,物价开始有上升的苗头。
家禽和粮食价格,多少都有上涨,特别是新的以白银为基准的钱法和税法推出后,物价变换就更加显著。
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物价上涨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自然没人关心,不过魏广德就不同了。
物价上涨,如果和收入相匹配,民间自然不会有什么,如果收入涨的多些,老百姓还会很欢喜。
但是,如果物价上涨,而百姓收入没有提高,那等于说生活水平下降,他们的脸上就不会有笑容。
你姓胡吗?
其实,通过调查物价和百姓收入,就可以大概估算出来,而不是去当面询问。
前提是,数据真实。
而此时,魏广德就在值房看着由芦布搜集整理出来的京城物价和收入数据。
此时距离兵部收到宣府消息已经过去几日,草原上果然没有正式消息传来。
不过,把汉那吉还是把爷爷去世的消息,用书信的方式传递到宣大总督手里,算是非正式的上奏。
“这些数据可真?”
魏广德看完数据,上面列明了市面上粮食、布匹、蔬菜等的价格,是连续五年的价格变化都有体现。
这些,都是芦布在京营里找的那些余丁帮忙收集的。
都是家长次子或者不能入营的,平时又没找到活计,就只能整日在街面上厮混。
后世,他们被叫做二流子,地痞。
不过这些人认识的人多,收集各方面的消息却很容易,还能保真。
芦布京营出身,因为识几个字,又身家清白,才会被拉进锦衣卫做密探,通过兵部派到各衙门里给各位官员当书吏。
在京营里,熟识的,无事可做的朋友也是很多。
魏广德常让他做些收集信息的差事儿,他要在内阁当差,自然就找了不少这样的狐朋狗友帮忙。
当然,忙也不是白帮的,定期他会从张吉那里支取一笔银子,扣下部分,剩下的分给他那些手下。
好吧,这也算是芦布给他们的一条赚钱营生。
“老爷,都是找两伙人分别收集的,当不得作假。”
芦布马上说道。
按照芦布递上来的数字,前三年京城物价基本保持稳定,老百姓收入也比较稳定,大约每天做工有三十文钱的收入。
这是比较低的收入,因为此时一斤猪肉市面上十五文钱,干一天就只能买到两斤肉。
不过最近两年,百姓收入明显开始增加,现在大约每天有五十文钱左右,依旧以猪肉为例,每斤涨到二十文。
其他粮食这块,涨幅稍小些,只有一成多,其他瓜果蔬菜大多也有两三成涨幅,特别是布匹涨幅明显,已经上涨近一半的价格。
这些年大明的丝绸布匹产量提高,但是因为新增产能大多被运到松江府、天津等地出口,国内销售的布匹并没有明显增加,反倒因此价格有所上涨。
而且,因为现在各地百姓更多选择工坊做工,有比较稳定的工钱,比种地强,这也让过去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有所变化。
许多妇女已经不在家织布,而是进入纺织工坊里打工,市面上因此对纺织品的需求有所提高。
这些东西,大部分可都是供应城市的。
芦布能收集的信息,也就是京城周边少量地区,但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魏广德也能大抵推测出其他地方的情况。
至少在生产力发达的江南地区,大明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虽然,是最初级的。
所以,好吧,魏广德不得不承认,明人其实过得还挺滋润,绝对不是后世人所想那什么水深火热。
至少在城市里是这样。
这点,貌似和后世也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生活压力,也没有这般大。
为什么古人常说“衣食住行”,把衣服排到第一位,因为衣服贵,不仅是布料制作慢,做衣服也慢,成本自然就高起来了。
这年头,成衣都是可以在当铺典当的,就是这个道理。
吃,反而比较次要,因为市场基本能满足百姓的食物需求。
说到底,万历朝经历了张居正改革后,很多苛捐杂税被取消,然后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使“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一条鞭法旨在减轻百姓负担,让逃税的豪强大户承担赋税的大头,好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而魏广德把摊丁入亩直接塞进去,让大明普通百姓得到极大的实惠。
单就是张居正的变法,就让大明在万里三十年以前达到了王朝巅峰,说是盛世其实不为过。
因为万历朝不仅对内律法适度,更是通过三大征,特别是援朝一役垫定了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正是内外兼修。
“粮价变化较小.”
此时,魏广德脑海里盘算着粮食问题,如果物价整体上涨而粮价涨幅小,会不会引发农民对种地失去兴趣,转而谋求进城务工。
须知古代,民以食为先,没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天下可是容易乱的。
魏广德有这方面忧虑,却不是芦布能分担的。
他能想到的就是通过户部查查,下面百姓户均耕地大约是多少。
如果粮价变化不大,而耕种土地增加,收入还能可以得到保证。
但如果土地维持不变,而物价上涨,可能又会滋生问题。
农户可以不买城里高价纺织品,家里妇人可以自己织布做衣服,但盐铁茶这些却也是不能少的。
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不是说农户就能满足全部生活所需,只不过大头可以自己解决,需要外购的生活资料比较少。
魏广德还在仔细了解大明社会各阶层状况,而在归化城里,黄台吉却在大发雷霆。
是的,他很生气。
他很顺利就进入归化城,把汉那吉对他这个亲叔叔也是毕恭毕敬,算是承认他汗王的地位,这让黄台吉很满意。
可是钟金夫人那里,他却是碰了一鼻子灰。
三娘子以自己仰慕汉家文化为由,拒绝转房婚传统,这让黄台吉愤怒。
其实,三娘子是嫌弃黄台吉老病貌丑才不愿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