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王允 (第2/2页)
恰逢汉献帝患病痊愈,朝臣在未央殿聚会庆贺。王允与士孙瑞秘密上奏汉献帝,派遣士孙瑞手持皇帝密诏授予吕布,诏命诛杀董卓。
吕布与骑都尉李肃率领勇士十余人,伪装成侍卫在北掖门内埋伏。董卓的车驾进入宫门,李肃等人当即持戟刺杀董卓。
董卓受伤坠车,本想呼叫吕布救驾;吕布掏出诏书传示众人,然后杀死董卓。董卓死后,王允又将他夷灭三族。
董卓既死,王允本来打算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劝说王允。但是后来王允又心存疑虑,认为这些人跟随董卓叛乱,如果定为谋逆之罪再予以赦免,恐怕他们会起叛心,不是好办法。
吕布又劝谏王允,将董卓搜刮的金钱财物赏赐给朝中公卿、将校,王允没有答应。王允内心又瞧不起吕布,认为他只是匹夫之勇的剑客。
吕布自认为诛杀董卓有功,常常自我吹捧,看到王允轻视自己,颇感失望,心中渐有不平之意。
董卓死后,王允自以为不会有什么灾祸,因此与朝中公卿、将校交往时,不再温润和蔼;他又依仗重臣身份,不考虑权宜之计,致使朝臣都不愿归附。
董卓手下将领及担任官职的多是凉州人,王允打算解散他们的军队。有人劝谏王允,认为凉州人忌惮袁氏,畏惧关东义军,如果贸然解散他们的军队,必然人人自危。
可以任命皇甫义真为将军,率领董卓先前的部众,让他们留在陕地,慢慢加以安抚,以观其变。
王允认为,关东义军和自己是同一阵营,如果让凉州的军队留在陕地,据险而守,必然会引起关东义军的疑心。
百姓有传言称朝廷要将凉州人全部诛杀;凉州人惶恐不安,在关中的将领纷纷拥兵自重。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此前率领军队驻扎在函谷关以东,感自身难保,于是密谋反叛,率军攻打长安。
叛军攻破长安,吕布落荒而逃。吕布逃走前,勒马停在青琐门外,奉劝王允和自己一起逃走,王允拒绝,表示自己将舍身赴死,不愿苟且偷生。
李傕、郭汜将王允搜捕下狱,不久将他处死。王允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王允死后,他的宗族亲友十几人,也全部被杀;只有其兄长的儿子王晨、王凌得以逃脱,返回乡里。
王允遇害,汉献帝悲痛不已,百姓也颓丧至极;没有人敢为王允收尸,最终王允的昔日部下平陵县令赵戬辞去官职,为王允收尸并将其安葬。
曹操迎奉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后,汉献帝念及王允的忠义,下诏对王允进行改葬,特意派遣虎贲中郎将前往祭奠;又封赏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
然而,年少时的王允并未得到重用,直到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人——汉献帝。
当时,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董卓专权。董卓残暴无情,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允决定挺身而出,为国家尽一份力。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勇气,逐渐得到了汉献帝的赏识和信任。
然而,与董卓的斗争并非易事。为了更好地对抗董卓,王允积极结交各方豪杰,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用自己的智谋和口才,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谋划对抗董卓的大计。
王允的智勇不仅体现在政治斗争上,更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他亲自率军出征,凭借出色的战术和指挥能力,屡次击败董卓的军队。
这使得董卓对他恨之入骨,多次派人暗杀他,但都被王允巧妙地化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允也意识到要想真正击败董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于是,他开始联合各地的豪门贵族和军队,共同对抗董卓。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势力加入到了反董卓的阵营中。
然而诛杀董卓: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即将开始了
在《三国》中,董卓被诛杀的过程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
王允作为策划者,利用董卓和吕布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诱导他们走向反目成仇的道路,最终达到诛杀董卓的目的。
貂蝉,王允的义女貂蝉在这场行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她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聪明机智,能够巧妙地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
第一步:貂蝉接近董卓,为了实施计划,王允先将貂蝉介绍给吕布,并让貂蝉假装爱上吕布。
随后,他又将貂蝉安排在董卓身边,让她与董卓接触并逐渐获得他的宠爱。
第二步:挑拨离间,当董卓对貂蝉产生浓厚兴趣时,王允开始实施挑拨离间的计策。他让吕布潜入宫中,偷听到董卓和貂蝉的对话。
吕布听到貂蝉称自己为“心中所爱”,愤怒不已。王允趁机煽风点火,让吕布对董卓产生更大的敌意。
第三步:诛杀行动,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王允和吕布联手发动了诛杀董卓的行动。一天,董卓在宫中举行宴会,庆祝自己的寿辰。
吕布趁机率领亲信冲入宫中,向董卓发起攻击。董卓的卫兵虽然勇猛,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显得措手不及。
在混乱中,吕布冲到董卓面前,与其展开一场激战。尽管董卓力大无穷,但面对愤怒的吕布还是逐渐落于下风。
最终,吕布用方天画戟一剑刺入董卓的胸膛,结束了他的暴政生涯。
第四步:稳定局势,诛杀董卓后,王允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局势。他安抚宫中其他官员和侍卫,承诺不会对他们进行报复。
同时,他也派人前往各地安抚百姓,平息可能引发的混乱和恐慌。
此外,王允还积极谋划国家的未来发展。他希望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民生福祉等措施,为国家重建和平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