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岁岁文学 > 万历明君 > 第235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

第235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

  第235章 拯溺救焚,借物喻人 (第1/2页)
  
  万历皇帝朱翊钧,盘踞御座八年之久,在士林坊间是个什么形象?
  
  有人说,天下兵马大元帅威柄在御,形容若神。
  
  有人说,朱翊钧极憎爱之私,立摧辱之威。
  
  有人说,长惟居士慨然有圣人之宏伟,综罗百代,规摹万世,诚有非前代帝王所能及者。
  
  有人说,皇帝凛凛于秋肃之威,眷眷于春温之泽,天心不测,为权术之大君。
  
  盲人摸象往往都是片面的,从不同渠道得来的信息,抑或者不同的立场,得出的结论自然截然不同。
  
  但与此同时,在这片面之中,又总会有某些不约而同的共识。
  
  就像大象的体温、肤质。
  
  就像皇帝的“威”。
  
  无论褒贬,从来不会有人否认万历皇帝的渊岳之威。
  
  隆庆六年六月至万历八年六月,八年时间不长不短。
  
  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卒亡于大内,阴谋诡谲;
  
  科道贾待问、胡涍以谶纬赴召玉楼,累及三族;
  
  怀宁候孙世宗因病暴死,褫爵移嫡;
  
  东安、武冈堂堂王爵,惨遭诛戮;
  
  五军都督府刘世延遭一剑枭首、兵部侍郎罗凤翔庾死狱中、怀柔伯施光祖杖杀于县衙、南京刑部尚书翁大立小小舛误,死生难测。
  
  太监、勋贵、科道、堂官、宗室……
  
  皇帝登极以来,一扫穆宗六年的平和,可谓草薙禽狝,杀人如麻,直追世宗皇帝。
  
  此时此刻,刚刚考上庶吉士,前途一片光明的张辅之,被这样一位皇帝,当面问了一句,要造反么?
  
  那轻飘飘的声音,仿佛自天穹垂落,一经落入耳中,便要令人魂飞魄散。
  
  造反?
  
  是说谁?
  
  张辅之下意识抬起头,迎上皇帝的目光。
  
  恍惚中,只见皇帝的双眸之内,倒映出一片森罗地狱。
  
  尸山血海铺陈帝路,累累白骨铸造龙椅,太仓张家的冤魂正在皇帝的冕服中凄厉哀嚎,不得挣脱。
  
  杀意!毫不掩饰的杀意!
  
  张辅之被呼啸的杀意刺激得陡然之间清醒了过来。
  
  说的是自己!
  
  会死!
  
  答错自己一定会死!
  
  怎么回话!如何反应!快想!快想!
  
  颤抖,张辅之浑身都在颤抖,该懵然喊冤?还是矢口否认?或者跪地求饶?
  
  皇帝怎么知道远在浙江的事?为什么是浙江而不是山东、南直隶?是确认还是试探?
  
  快想!快想!
  
  脑中千回百转,现实中几乎电光火石。
  
  终于,张辅之猛然吸了一口气,颤抖得越发剧烈,剧烈到白沫从口中渗出。
  
  皇帝冷冷的注视转为惊讶。
  
  张辅之身子陡然一滞,竟直接双眼翻白,跌倒在地。
  
  赫然是晕了过去!
  
  ……
  
  万岁山上静谧凉爽,景色宜人,阵风袭来之时,伴随淡淡花香。
  
  风光和煦,一时无声。
  
  朱翊钧看着张辅之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目瞪口呆。
  
  他旋即失笑,朝不远处招手,示意随行太监过来处置。
  
  随行的太监们连忙上前。
  
  无奈好一顿手忙脚乱的拍额头、掐人中,也不见当事人醒转。
  
  魏朝迟疑片刻:“陛下,要不要请太医。”
  
  朱翊钧摇了摇头。
  
  “无妨,张卿慢慢想,想好了再醒。”
  
  扔下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后,朱翊钧负着双手,缓步走到凉亭之内。
  
  凉亭中的徐阶见皇帝走来,几乎跳起来给皇帝让座:“陛下,此事跟臣绝无任何瓜葛!”
  
  天见可怜,这些年他比在世宗御前还要战战兢兢!
  
  什么湖州府民乱,跟他半个子的关系都没有!
  
  出门前果然算准了,清晨被请来爬山这等事,必然是不祥之兆。
  
  朱翊钧闻言,瞥了徐阶一眼。
  
  许是登山太过疲累的缘故,徐阁老的脸色,如同走马灯映照一般,阴晴不定。
  
  朱翊钧心中好笑,面上还是温和不减:“徐少师免急,朕只是让徐卿来旁观,为朕参谋参谋。”
  
  他摆了摆手,示意老徐头落座。
  
  徐阶闻言,仍旧将信将疑,着实不懂这等事有什么好参谋的,都组织民乱了,不砍了作甚?
  
  他可没见狗皇帝什么时候手软过。
  
  朱翊钧呵呵一笑,在石凳上坐了下来:“湖州民乱徐少师了解几分?”
  
  话音刚落,凉亭外的张辅之耳朵就微不可察地动了动。
  
  徐阶小心翼翼跟着皇帝落座,思索片刻后,才谨慎答道:“陛下,老臣居家养老,两耳不闻窗外事,湖州民乱远在千里之外,所知不过皮毛。”
  
  “听闻,去年清丈伊始,湖州府便接到了董范两家许多侵占田亩、隐匿丁口的案子。”
  
  “衙门虽然处置了几件是非分明的案子,但积压的案情仍旧越来越多,可谓争先投牒,填塞途巷。”
  
  “董范两家见此情形,又深明朝廷清丈决心,不敢忤逆,便以‘冯谖烧券’故智,挨个找到家中田契的原卖家,允许卖家用当年售价一半的价格赎回田地。”
  
  “退田本是好事,然而此举非但没有平息民愤,反倒将原本观望的百姓卷了进来。”
  
  “据说,彼时谣言四起,只要登门去闹,便能拿上一笔‘息事宁人’的钱财,一时蜂拥而至,集者数千,叫门喝骂。”
  
  “随后便越闹越大,事情便失了控。”
  
  “这些都是臣自坊间道听途说的,未必做得准。”
  
  徐阶娓娓道来的模样,显然不像两耳不闻窗外事。
  
  尤其只转述些许坊间传闻,尺度拿捏着实到位。
  
  朱翊钧笑了笑,反问道:“那徐少师彼时乍听此事,以为是意外,还是有人算计?”
  
  徐阶闻言,不由得看了一眼还在凉亭外不省人事的张辅之。
  
  公布完答案再来考校?
  
  徐阶摸不准皇帝路数,只得模棱两可道:“董家占地两万亩,典当行一百六十处,奴仆千人,大船三百艘,范家虽比上不足,亦不远矣。”
  
  “如此资财,必然少不了欺行霸市之举,百姓争相诉案,实在情理之中。”
  
  “不过,此后的谣言来得未免过于奇怪,冯谖烧券向来都是收买民心的好手段,着实不该愈演愈烈才对。”
  
  “臣彼时听闻此事,也一时分不清楚。”
  
  “不曾想,竟真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
  
  徐阶抬起手,颤颤巍巍指向张辅之,一个劲摇头晃脑:“幸有陛下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否则,若是让此贼入了中枢,说不得便是严嵩、秦桧再世!”
  
  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不是马屁,是徐阶由衷的赞叹。
  
  浙江远在千里之外,别说有什么阴谋诡计了,就算是有人举兵造反,朝廷都得等奏疏往来好几次,才能知道举的是谁旗帜。
  
  在浙江巡抚汪道昆不作为的情况下,皇帝能直接喊出太仓张氏的名字,谁听了能不悚然?
  
  朱翊钧当然知道徐阶在想什么,他一副尽在掌握的表情,从容解释道:“不是朕洞若观火,是北镇抚司忠心任事。”
  
  话音刚落,不止徐阶露出错愕的神情,连凉亭外的张辅之,都忍不住轻轻呻吟了一声。
  
  北镇抚司?皇帝派锦衣卫去了浙江?
  
  算上来回的时间,皇帝究竟提前多久就窥见局势走向!?
  
  朱翊钧见徐阶一副高山仰止的模样,脸上的笑容越发神秘。
  
  实际上,这次还真就是机缘巧合。
  
  早在提拔范应期总督仓场的时候,朱翊钧就因为范家家风问题犹豫过(186章)。
  
  因此,为了避免“家族搞兼并,不慎闹出群体性事件,最后父子齐齐被逼自杀”的惨事,朱翊钧早早就命锦衣卫带着范应期的家书,赶赴湖州,盯着范家人还田,整顿家风。
  
  还田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是故,此次民乱,正正好好便撞上在湖州公干的北镇抚司!
  
  若非如此,朱翊钧又不是神仙,哪能直接找到太仓张家的头上。
  
  “照北镇抚司传回的密奏所说,湖州之乱,一开始确实是两家不义,百姓自发。”
  
  “但两家开始归田之后,事情便不对了。”
  
  朱翊钧音色清朗,有意让亭外昏迷的张辅之也听见:“一家关切此事的报社,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湖州府境内。”
  
  徐阶一怔:“报社?”
  
  朱翊钧朝随行的中书舍人点了点头。
  
  后者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报纸,怀抱了好大一摞走上前来,放在了凉亭的石桌之上。
  
  朱翊钧拿过摆在最上头的报纸,递给徐阶。
  
  徐阶恭谨地接过报纸。
  
  他本没将什么报纸放在心上,只以为无非是揭帖的另类,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这家报纸的第一份报纸,便是董范两家鱼肉乡里,横行霸道的行迹,无形中给两家带来了不少麻烦。
  
  这倒还好。
  
  刊载的都是两家奴仆本身干过的恶事,一些强买强卖,高利贷抵押田产的勾当,些许文字修饰也不算杜撰。
  
  等到董范两家服软,烧毁欠条、归还田亩之后,董家还亲自登门报社,希望此举能够得到几句美言,挽回一点声望。
  
  结果不曾想,第二日,报社便刊载了董家明面归田,暗地里蓄谋报复,登门威胁的报纸。
  
  董家被气得七窍生烟。
  
  范家老实巴交,见状只好忍气吞声,加大力度归还田亩,想着破财消灾。
  
  但此举也没消停几日。
  
  报社莫名其妙地开始编排范家,说范家不义之财百万,做贼心虚,只要去闹,就能拿到好大一笔钱财。
  
  几份煽风点火的报纸一下去,局势立刻就不一样。
  
  百余人鸣锣开道,举白色大旗围了两家宅子,拆了董家的房屋,砍了范家祖坟的树,还杀猪宰羊在两家中开席,甚至骚扰内眷。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府县寄希望于“公正审案,百姓自然散去”的打算,彻底落了空。
  
  于是,县衙领着捕快,围堵了闹事的百姓,逮拿了带头的乱民,转头又劝两家再拿出些钱财安抚百姓,各退一步,息事宁人。
  
  衙门出面说和,自然是好事,一手萝卜一手大棒,闹事的百姓眼见便要散去。
  
  结果报社再度出面作妖。
  
  翌日再度登报搬弄是非,说衙门官吏为了示好董份的学生申时行、范家三房的范应期等大员,便向着两家拉偏架,抓捕无辜百姓,助纣为虐,屈打成招。
  
  若是百姓轻易领了好处散去,只怕被人各个击破,事后清算。
  
  与此同时,又联合学生名儒,给巡抚衙门写信,颠倒是非的同时,还给巡抚汪道昆施压,声称莫要“罔顾民意,有损清名”。
  
  徐阶战战兢兢地将几份报纸看完,额头已然是密密一层冷汗。
  
  好手笔!好算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