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江陵已惊变 (第1/2页)
润州粮仓笼罩在清晨的寒雾中,枯黄的茅草垛上残留着霜痕,夯土墙缝隙里钻出的草芽泛着青灰,江风掠过仓廪间的窄巷时仍带着刺骨的凛冽。
粮仓外围的壕沟里,伏兵们呵出的白气在铁甲上凝成细密的水珠,他们像冬眠初醒的蛇般蜷缩在潮湿的草窠中,弩机绞弦的声响被远处长江的浪涛声吞没。
润州刺史杜照邻披着狐裘大氅,独自立于粮仓最高的望楼之上。他指尖缓缓摩挲着腰间的银鱼袋,目光却死死盯在官道尽头,那里还看不见任何的军队,但隐约可以听见更远处传来的异响。
他的身后,仓廪的瓦檐上凝着冰棱,在暮色里泛着冷光,远远望去,整片粮仓如同一只蜷伏的巨兽。
第一名骑者的身影出现在杜照邻的视线中时,粮仓外墙阴影里已经传来一阵铁链绞动的闷响,十余架床弩已经准备激发。
然而官道上出现了两名骑者之后,后方便一直没有出现更多的骑者。
杜照邻微眯着眼睛看着那两名骑者,他认出了其中一人,眉头不自觉的皱起,“让赵德言一个人来见我,我在粮仓西侧的废弃碾房等他。”
赵德言推开废弃碾房的木门时,腐朽的木轴就像是一个垂死的老妇人被踩了手指一样嘶哑的发出声来。
瞧见内里背对着大门站立的杜照邻,赵德言捏了捏鼻子,道,“杜刺史在这地方见我,有什么说头?”
杜照邻慢慢的转过身来,他瘦削的面颊如同被刀削过的青石,狭长的双目在晨光之中呈现出浑浊的琥珀色,他不冷不热的看着赵德言,当碾房顶漏下的光斑落在他脸上时,才显出他而后的两道细长的疤痕。
“赵长史可能有所不知,我最初做小吏,就是管一个粮仓的碾房,足足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才成了润州刺史。”杜照邻平静的说道,“每逢有重大事情要抉择时,我最好周围都有一个碾房,好让我想想这二十七年我是怎么走过来的。”
赵德言肃然起敬,“杜刺史碾房小吏起身,的确不容易。”
杜照邻笑了笑,道,“赵长史现在想必忙得很,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赵德言点了点头,肃容道,"奉盐铁转运使安大人钧令,润州仓廪即日起划归扬州都督府管辖。"
“且不说安使臣有没有资格管我润州的事情。”杜照邻说了这半截话,停了好一会,然后才又道,“如今太子恐怕已经击破江陵,他的大军正需军粮,我倒是不得不先想清楚,我这粮仓里这么多粮,是要用来对付太子呢,还是资敌呢?”
赵德言迎着杜照邻冷厉的眼神,叹了口气,道,“杜刺史你自己觉得呢?”
杜照邻道,“按我所知,安使臣不聚集所有军力囤兵邗沟,却是退守瓜洲渡,他就算不是和太子一丘之貉,也是拥兵自重,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此大势之下,若是只想保全己身,畏畏缩缩,能有什么出息?”
赵德言突然笑了笑,“杜刺史,那此时境地,若是太子和安使臣之间,一定要让你选一个,你选哪个?”
杜照邻淡然道,“那我选太子。”
赵德言道,“为何?”
杜照邻哈哈一笑,“如果感觉跟着两个都未必有好下场,那不若押宝一个胆气更大的,万一能成了,至少还是个开国之臣。”
赵德言不动声色的看着他,过了片刻,认真问道,“那若是安使臣不像你所说的一样甘心偏安一隅呢?”
杜照邻看了赵德言一眼,道,“那他凭什么?”
“凭杜刺史若是肯上我们这条船,那他在江都和瓜洲渡会拥兵三万,他在幽州也会拥兵超过三万。”赵德言看着杜照邻,认真道,“凭他是圣上用以制衡那些门阀的人,凭他能够得到顾道首的器重.”
杜照邻微微眯起眼睛,“如果只是吹牛逼,那我也能行。”
赵德言笑着从衣袖之中取出一封信,道,“你不相信我没事,你老师周应的话,你应该听得进去?”
杜照邻闻言一愣,他打开信笺,看着内里熟悉的字迹,手指慢慢的震颤起来。
……
落枫驿烽燧台守卒在黄昏时发现一匹脱力的战马冲了过来。
马背上的骑者满身是血,未接近烽燧台便已经栽倒在地。
这名守卒用最快的速度冲了下去,那名骑者刚刚从怀中掏出一份染血的军报便昏死了过去。
随着响箭声的响起,落枫驿驿丞聂岩和一名刚刚赶到落枫驿不久的校尉策马狂奔而来。
聂岩飞快的用手指蹭开火漆印,第一行字就看到,“太子叛军破江陵…”
“怎么可能!”
哪怕这是绝密急报,哪怕那名烽燧台的守卒还在场,但只是看到这一行字的聂岩便已经忍不住咆哮出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