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各为其主 (第1/2页)
孙登在江陵城中纠结如此,也是难免的事情。
孙权与诸葛瑾相识三十余年,故而能对诸葛瑾保持绝对的信任。孙登虽事必效仿孙权,但还是差了几分,起码在信任臣子这里差异巨大。
不过,孙登还是同意了诸葛瑾出城去见诸葛亮。诸葛瑾已经拍胸脯保证凡事由他负责,都这般说了,孙登再拦着也不是回事,终究是要面对的,避而不见反倒坏了盟约。
江陵城西,蜀军营中。
“孔明。”诸葛瑾笑着点头。
“见过兄长。”诸葛亮多年不见兄长,虽时常写信交通,却也没亲眼所见来的亲切:“兄长别来无恙?”
“哎。”诸葛瑾轻叹了一声,脸上的疲惫之情遮掩不住:“国事使人心忧,又何来无恙?发苍而齿摇,孔明,我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已然心力交瘁。”
诸葛亮盯着诸葛瑾的面孔看了好一会儿,也随之叹道:“韶华易逝,兄长和我数十年间奔波效劳,不要说兄长了,我头上的白发难道还少吗?”
说罢,诸葛亮与诸葛瑾二人并肩向营内走去,道路两旁的蜀军士卒纷纷行礼。诸葛瑾左右打量了一会,沉声说道:
“摧折如此,只能说无愧己心,无愧国家即可!”
诸葛亮却开口道:“无愧国家是对的,但我为大汉丞相,兄长为吴国大将军,你我兄弟二人无愧国家,却无愧的并非同一个国!”
“前番在书信中说,兄长刚刚被封了齐王?”
“嗯。”诸葛瑾倒是有几分惭愧之意:“朝局如此,陛下以此安抚众心,我即便不愿,也不好将这个王爵给驳斥了。”
“此非正道。”诸葛亮点评道:“李正方曾在益州写信于我,让我称王而取九锡,被我出言搪塞过去了。臣子岂能封王?此乃亡国之道!”
诸葛瑾又叹:“如何不是呢?先丢吴郡,再丢濡须,后丢建业,现在柴桑以东都尽数归了魏国!”
“我正要问孙权是如何丢了这么多地方!”诸葛亮眼神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二人走入帐中,诸葛亮挥手屏退左右,而后与诸葛瑾二人携手并肩坐于席上。
“总而言之,还是水军的原故,元逊与我写的书信中都说清楚了……”诸葛瑾将所知道的一切缓缓说出,诸葛亮先是惊诧到瞠目的地步,逐字逐句听完之后,却深深的叹息了一声。
他如何能想到自家侄子、素来才华卓异的诸葛恪能开建业城降了魏国呢?
诸葛亮对诸葛恪的投降感慨了几瞬,而后迅速抛下。诸葛亮多年为国操劳,行事风格是极端的实用主义、法家兵家作风。
在他看来,诸葛恪降魏也就降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反倒能使得宗族延续,适逢乱世这种事情已经看淡了。诸葛亮作为大汉丞相,从汉室的立场看来,曹操、孙权二人皆是贼子,诸葛恪归了曹氏与诸葛瑾归了孙氏能有多大区别?该论私谊的时候谈私谊,该谈国事的时候谈国事,他与诸葛瑾这么多年来,一直将这个度把握的极好。
当诸葛瑾沉着面孔,说出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时,纵使心如坚钢,诸葛亮也难免一时感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