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吏部传说之其零 (第1/2页)
苏泽回到詹事府,修改完奏疏后,塞入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蒙学教育议》
苏泽写道:“为广植人才、厚培国本,请立学政三级之制事。”
“一曰:设县立小学以开民智。”
“请于各州县设‘小学’,收十龄童蒙。课业以识字明理为基,辅以算学启蒙及德行礼教。”
“聘本地蒙师或国子监预科卒业者任教,由学政考选授职,比照六等吏员俸禄,依资历才学擢升。”
“二曰:建预科以导专才。
小学卒业者,经学政考选,可入四途:
武监预科:习兵阵韬略,二年卒业入武监。
水师预科:授海事航技,二年卒业进水师学堂。
科举正途:留本县修举业。
国子监预科:通习经史策论,卒业可入国子监或应考诸专科学堂(含武学、水师)。”
“三曰:定财用分担之法。
办学经费取“官民协济”:地方官府筹十成,国库补五成。
先试于商税开征之地(今山东、山西、顺天府),俟成效著,渐次推行。银钱专储于学政库,州县不得挪移。”
“四曰:归礼部统辖以专责成。
凡小学立废、教职考绩、银钱稽核,统归礼部总摄。
请仿“水务专务大臣”例,增置内阁教育专务大臣一员,总揽学政兴革。”
最后苏泽写道:
“蒙学乃百年树人之业,今立此制,可使寒门得启牖之机,边陲获弦诵之化,专才备国用之急。”
写完奏疏,苏泽将这份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蒙学教育议》送到内阁,内阁辅臣均表示支持,送入皇宫。
吏部和科道对于你的奏疏表示反对,认为在内阁设置专设教育专务大臣,是因人设岗,破坏廷推阁臣的惯例。
隆庆皇帝同意了你奏疏的前半部分,搁置了设置教育专务大臣这件事。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04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只通过了前半部分吗?
但是要推动这样的大事,一个礼部尚书是不够格的。
设置专务大臣,才能统筹朝堂的力量。
而且苏泽对殷士儋有承诺,要推动他入阁。
既然如此,苏泽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840点,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拿着奏疏,来到了通政司。
——
“大银台。”
“大银台。”
杨思忠走入自己的公房。
他已经接任吏部尚书了,但是如今手上还有通政邮递司的公务需要交接,所以还要往来于吏部和通政司之间。
通政司内,依然称呼他大银台,这是旧部为了拉进和这位吏部天官的关系,而专门选择的称呼他的旧职。
杨思忠和众人点头,他即将上任吏部尚书,第一个难题就是通政使的人选。
难道要将冯学颜调回来?
杨思忠摇头。
冯学颜是通政司的右议政,职位上是可以晋升通政使的,但是杨思忠可没好心到将他调回大明的想法。
还需要另外选找一个妥帖的人选。
可有过通政司工作经历,职位上又适合,能胜任通政司工作的大臣,整个朝堂也没有几个。
其实杨思忠心中,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那就是自己跑到刑部,把通政司这个烂摊子交给自己的前任通政使李一元。
但是时也命也,当年李一元交给自己的通政司,是大九卿衙门中是妥妥的最后一名,甚至有时候论职权,还不如强势的小九卿衙门。
所以在那个时候,李一元从通政使调为刑部侍郎,还能算是升迁。
但随着通政司改组为通政邮递司后,通政司的职能进一步加强。
海外通政署设立后,通政邮递司的职权更是扶摇直上,已经超越了都察院和大理寺。
所以杨思忠调任吏部尚书,就算是合理的升迁。
那让刑部侍郎李一元再调回通政邮递司担任通政使,也不算是贬谪他了。
但是前提还有一个。
李一元是阁臣候补,眼看着要增补阁臣了,如果李一元能入阁,那自己的计划就要落空了。
李一元还是有入阁的希望的。
《大明民律》,负责大明法制改革,成立巡警制度,李一元都有功劳。
如果是前朝,这样的功劳早就入阁了。
这可惜这是隆庆朝。
王世贞促成俺答封贡,两次促成草原和平,这样的功劳还没入阁呢。
当然,入阁要看皇帝的心意。
杨思忠思考着,如何能阻止李一元入阁,调回通政司当这个通政使。
就在这个时候,手下经历官徐叔礼抱着一堆奏疏来到了通政司。
徐叔礼将奏疏放在桌上,然后又将几份重要的奏疏挑选出来。
一直到自己快要离任了,徐叔礼才能筛选重要的奏疏。
对于这个手下,杨思忠是有点嫌弃的。
但是嫌弃归嫌弃,徐叔礼比他几个多话的前任还是要本分的。
如今杨思忠已经高升,对于徐叔礼也多了几分宽容。
“大银台,这是苏翰林的奏疏。”
杨思忠满意的接过了奏疏,等看完苏泽的奏疏,杨思忠这样的城府,也露出一丝笑容。
这苏子霖真是“善解人意”啊!
如果专设教育专务大臣,那礼部尚书殷士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如此一来,自己就可以想办法让入阁失败的李一元,来接手通政使的职位!
想到这里,杨思忠高兴的站起来。
自己一定要促成这道奏疏!
——
三月二十八日。
沈一贯来到报馆,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你的奏疏又通过了!”
罗万化放下手里的报纸,沈一贯说道:
“《蒙学教育议》已经得到陛下御批,山东、山西和顺天府治下五县,已经提前向礼部做了申请,请办小学!”
紧接着沈一贯又说道:
“原本吏部还想反对,听说这次是新任杨天官使了力气,弹压下吏部的不满,这才通过了子霖兄的奏疏。”
罗万化如今对政治有了热情,他疑惑的问道:
“吏部为何要反对?”
沈一贯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