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李通政使怎么看? (第1/2页)
李一元自然认得张宏,这是太子身边当红的太监。
李一元虽然是重臣,但是也不愿意得罪这样的太监,于是见了张宏一面。
“大银台,太子派咱家来通政司问问,太子的奏疏送去内阁了吗?”
太子的奏疏?!
看到李一元的样子,张宏说道:“就是刚刚送来的,太子有些着急,所以又派咱家来问问,大银台公务繁忙,也请尽快送上去。”
李一元连忙应下来,等张宏离开,他连忙喊来徐叔礼询问。
等到徐叔礼拿来奏疏,看完奏疏后,李一元又看到了最后的署名,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太子和苏泽联名的奏疏,还是有关倭国事务的!
自己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将奏疏送上去!
李一元又回想起,自己担任通政使的时候,被苏泽支配的恐惧。
不,这本奏疏还不仅仅是有苏泽,还有太子的署名和印宝!
想到这里,李一元更加觉得自己在通政司的日子前途一片黯淡。
他已经没力气对徐叔礼发火,而是说道:
“快,把这份奏疏送到内阁!不,本官亲自去送!”
这份奏疏送到内阁,内阁首辅高拱看完后,对着李一元问道:
“李通政使,你对这份奏疏有什么看法?”
李一元连忙说道:
“太子的这份奏疏事理分明,我大明未来有福了。”
高拱也摸着胡子点头,众阁老们也纷纷点头。
太子关系国家的未来,众大臣自然希望太子也能做个明君。
这份奏疏是太子第一次参与政务,虽然说的是倭国情报的事情,但是太子能将事情说的这么清楚,提出自己的建议,已经让阁老们非常欣慰了。
当然,阁老们也知道其中有苏泽的功劳,毕竟苏泽的名字在太子后面署名呢。
张居正也摸着胡子,苏泽对太子的教育,不仅皇帝满意,阁臣们也满意。
能让太子产生政务的兴趣,从不太敏感的倭国情报问题入手,确实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高拱又问道:
“这份奏疏涉及通政司事务,李通政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
李一元本来是不支持的。
通政司内畏惧外派,他这个大银台自然清楚,自己刚刚到任,也应该为了通政司的利益说话。
但是今天自己耽误了太子的奏疏,如果在内阁又反对,这就是打脸太子了。
李一元也是半步踏入内阁的人,哪有想要上进的人和太子明着作对的道理。
李一元只好说道:
“下官认为太子所言妥当,应该设立倭国通政署,就由这二人担任主司,负责对倭情报搜集。”
高拱十分的高兴,李一元也不反对,这份奏疏原则上就通过了,他又说道:
“涉及对倭情报事务,既然李通政使都没有反对,那等陛下朱批完毕,就请六科看下,不必再外传了。”
众阁臣也点头。
涉及到重要军事情报工作的时候,奏疏只要在皇帝御批后,交给六科就行了。
而这种涉及到对外军事的奏疏,六科也很少会有意见,所以理论上这份奏疏已经通过了。
阁臣在票拟意见上,都高度赞扬了太子的进步,建议皇帝通过这份奏疏,算是对太子勤于政务的肯定。
隆庆皇帝就像是老父亲见到了儿子的满分答卷,卷子上还有儿子老师们的高度评价,自然也是乐的笑开花。
但是他也怕群臣是为了哄他高兴,又让人去专门负责的通政司询问,太子的计划是否可行。
李一元咽了苦果,此时也没办法再说反对的话,只能又将自己在内阁的话说了一遍。
这下子皇帝彻底放心,于是御批奏疏,照准颁行。
——
【《奏设倭国通政署刺探疏》通过,主司黄文彬,副主司朱俊棠,在倭国搜集了大量倭国情报,并在倭国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这些情报为大明对倭政策提供了参考,甚至几百年后,“两使来倭”事件,成为倭国近代史开端事件。】
【国祚+1。】
【剩余威望:1210】
在詹事府内,看到奏疏光速通过,苏泽嘴角露出笑容。
不过倭人也挺抽象的,竟然将两人拜了起来?
大明版的黑船是吧?
只能说这个民族的慕强是刻在骨子里的,只要比他们强,就可以随便踏上几脚。
只是在把倭人当狗的时候,也要当心这个喜欢下克上,反复无常的民族。
这两人也是意外之喜。
苏泽本来也想要奏请设立倭国通政署,专门负责搜集倭国情报。
但是朝堂上,对倭备战的问题一直很敏感。
没办法,嘉靖年的抗倭战争,实在是给经历的朝臣留下了心理阴影。
在对待倭国事务上,大明君臣的态度都十分谨慎。
但是这一次,是几乎送到门上。
黄文彬和朱俊棠流落到倭国,还和岛津家的家主建立了联系。
这样上天送来的机会,苏泽也不会放过。
正好和太子联名上疏,确保通过了这件事。
接下来就等着朱黄二人搜集更多的情报送回来,就可以针对性的制定对倭的战略了。
——
“黄君。”
黄文彬房间的门被拉开,一名武士端着午饭走了进来。
自从黄文彬在天守阁内手刃佛郎机人后,整个岛津家上下都对他十分的尊重。
武士见到他都会恭敬的行礼,岛津家的人看到他都会尊重的打招呼。
黄文彬甚至觉得,自己现在就是离开岛津家的城堡,也不会有任何人拦着。
黄文彬刚开始也觉得奇怪,但是随着他和倭人接触多了,也觉得不奇怪了。
倭人就是慕强的。
在见到自己一个文弱书生,不眨眼杀了佛郎机人后,岛津贵久不仅仅没有抱怨自己破坏了他和佛郎机人的生意,反而认为黄文彬不愧是天朝上国的贵人!
上国的贵人就要有上国的气势!杀一两个佛郎机人又算什么?
在如今倭人眼里,无论如何大明还是第一位的。
自己也是没办法了,才和这些西夷做生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