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法令终落 (第1/2页)
“陛下,臣有言奏。”
皇帝话音方落,李显穆已然长身而立,肃然拱手。
眼见李显穆竟然第一时间发言,殿中众人不禁皆有些好奇,李显穆很少先声夺人,颇有谋定而后动、后发而先至的习惯。
“显穆,你说。”
李显穆理了理袖口的褶皱,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肃然开口:
“陛下,南京国子监诸士子焚书之事,虽是首例,却绝不会是最后一例,朝廷当谨慎处理,以安天下士子之心。”
“诸士子只焚毁四书章句集注,却高举传世录,说明其本身并未对朝廷离心,只是困顿于理学而不能寸进,是以并无大逆不道的心思。”
“士子谈论时政是自古代就传下来的风气,如今朝廷之上,寒门法令争吵的不可开交,诸士子乃是寒门子弟,切身所感受,于是对朝政有评论,再正常不过,且言语之间并未涉及陛下以及诸位高官公卿,足见其恭顺守礼。”
“请陛下圣裁!”
朱棣沉吟起来,李显穆所说的三条,大致核心思想,是认为这件事,属于寒门士子在不断地拉锯焦躁中精神难以自持,于是对以吏部尚书蹇义为首的理学当家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朝廷本身没有关系。
在这场冲突中,朝廷本是置身事外的角色,冲突的双方是寒门子弟和理学大儒,寒门子弟认为那些理学大儒是断绝他们前路的奸臣!
那些所谓的“公平公正”完全不能服膺寒门子弟的人心。
朱棣若有所思的望了李显穆一眼,一直以来寒门子弟并未有过要被倾泻资源的想法,完全依靠科举成绩来排名,一直都是世人所认可接受的。
寒门子弟过去不能中举中进士,只会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足。
可现在寒门子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蹇义等人这些年所说的“唯成绩论公平公正”和李显穆等人这些年所说的“应当考虑资源供给的真正的公平公正”,一直争论不休。
从九天宫阙一直打到民间的各个战场上,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辩论,基本上三分之一的七品以上官员都牵连其中。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可能认输。
但辩论的核心本就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让旁观的人认可,继而凝聚旁观者的力量。
从如今的结果来看,这场大辩论是李显穆获得了胜利,寒门子弟做出这种事,明显是心中有了极深的不满和怒意。
不能让朝廷替理学背锅!
朱棣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甚至都不用再听其他大臣的想法,既然李显穆获得了论战真正的胜利,那他自然要支持胜利的那个人。
在不涉及皇权的时候,皇帝帮谁,谁嬴;谁赢,皇帝帮谁。
“户部尚书方才所说,诸卿可还有不同意见的吗?”朱棣心中虽然有了决断,但还是决定听一听其他人的想法,毕竟这是御前扩大会议,不是李显穆的一言堂。
“陛下,臣有言奏!”吏部尚书蹇义立刻高声出列,众人皆带着莫名复杂的眼神望向他,心中不由泛起丝好奇和紧张,朱棣也不由坐直了身子,等着看蹇义要如何反驳李显穆。
蹇义偏头望向李显穆,微微叹口气,而后对着皇帝肃然拱手道:“陛下,圣人说有错则改之,无错则加冕,乃是为圣人之道。
自永乐十七年末以来,朝廷上针对寒门法令之事,争论不休,诸位大臣各执一词,皆是为朝廷社稷所考虑,难分胜负、难言高低,恰说明,诸位大臣虽然理念不同,可终究都是为国考虑。
如今南京国子监中爆发了如此恶性事件,有些声音认为应当严惩这些士子,臣以为不应当如此,这些士子并未做错什么大事,也并非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
臣建议让这些寒门学子进京,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了社稷安稳,或许真的应该实行寒门法令。”
轰!
殿中几乎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望向吏部尚书蹇义!
殿中陷入了嫉妒的寂静之中。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方才听到了什么?
和李显穆在寒门法令上争锋相对两年多的蹇义,竟然突然认可了李显穆的想法,选择了认输?
让这些寒门学子进京,不就是彻彻底底的不再阻拦寒门法令了吗?
为什么会如此?
蹇义到底怎么了?
朱棣也以为自己听错了,“蹇卿,你说什么?朕方才好像听到你同意了李显穆的寒门法令。”
蹇义话说出口后也放松下来,将那些复杂的思绪收回,认真道:“臣依旧认为寒门法令不够公平,也选不出真正的人才,但如今南京国子监中爆发了如此严重的事件,若是朝廷处理不当,必然引发士林动荡,对大明社稷造成不利的影响,实行寒门法令,是最好的方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