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法令终落 (第2/2页)
在众人瞠目结舌震惊莫名的时候,李显穆却很是安静,他眼中迸发出精光,三年来,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认为蹇义算是个对手。
这一手以退为进,绝不简单!
蹇义怕是已经看出来了,放开寒门法令是必然的事情,他若是再执着于此,甚至执着于治那些学子的罪,只会牵连更广,如今迅速和寒门法令之事切割,才能够保护住真正的基本盘。
有趣。
看来这次不能直接将吏部尚书赶下去了,让他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再坐一段时间吧。
朱棣也明白了蹇义的意思,这件有些出乎他意料的事情打乱了一部分他的计划,他强行平复了心情,又向其他人问道:“蹇卿所说,尔等都听到了,如今户部尚书李显穆和吏部尚书蹇义所言一致,其余诸卿呢?”
寒门法令这件事,一直以来就是李显穆和蹇义相争,背后折射出的是心理之争,其余众人无论心中如何想,自然也不会说了,中立的人不愿意掺和寒门法令和心理之争,其他人则大佬都选择偃旗息鼓,他们也只能跟着沉默。
“既然诸卿都没有意见,那就按照蹇卿和李卿所言,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交待。”
皇帝拍了板,其余众人都再没有意见。
一直离开华盖殿时,许多人还有些懵,在知道了南京焚书之事后,他们都以为今日必然是一场龙争虎斗,甚至可能有个尚书要为此引咎致仕,可谁都没想到,最后竟然在一团和气中落下了帷幕。
“蹇义这是什么意思?”郑欢走到李显穆身边,疑惑问道:“他怎么突然就认怂了?”
“因为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李显穆望着走在一行人之前的蹇义,微微眯着眼淡淡道:“他在寒门法令上的坚持是为了打压心学,可现在他发现,经过这三年,他那一套‘公平公正’的说辞已经破产,再坚持下去,理学的根基就要受到影响了。”
郑欢琢磨了下,才恍然大悟,“竟然是这样,能在接受到信件短短时间内,就将这些事想清楚,而抛弃坚持了数年的观点,这蹇义可真是不容小觑。”
李显穆也微微点头,“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这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是简单的。”
这里二人在谈论蹇义,走在前面的蹇义也正在被自己派系的人质问,尤其是那些翰林学士,都是理学的究极保守派,在殿上时就忍不住想要开口,还是被蹇义拦住的,如今下朝,他们自然立刻上前询问,语气有些不好。
“蹇尚书,方才在殿中,为何突然改变口风?”
“是啊,那些学子在国子监中焚书,这么大的事情,甚至能定个大不逆的罪名,杀鸡儆猴才是正道!”
“就这么让李显穆做成了寒门法令之事,他岂不是更进一步,显得我理学节节败退。”
众人围在他身边你一言、我一语的七嘴八舌,吵得蹇义有些头疼,低声怒喝道:“够了!”
他毕竟是当前大明权势最高的吏部尚书,颇有威望和地位,众人顿时安静下来,但依旧望着蹇义,等着他给出一个解释。
蹇义低声道:“方才李显穆说完那番话后,你们难道没看出来吗?陛下已经心动,用你们的脑子想一想,南京发生了这种事,难道其他地方就不会发生吗?
如果朝廷不能给一个说法,必然会有大批寒门士子怨怼朝廷,甚至怨怼圣上,陛下会拖着自己的声名,依旧支持我们吗?
寒门法令这件事上,我们已经一败涂地了!
再在那里纠缠又有什么用呢?
况且,你们不要忘记了,我们当初是为了反对心学而反对寒门法令的,现在寒门开始反噬,难道你们要将千千万的寒门士子,都推向心学一方吗?
失去了千千万寒门士子,理学的根就要被挖掉了!”
蹇义将根源一讲述,众人顿时脸色难看的噤声,可却又不得不承认,蹇义说的是正确的,南京之事一发生,寒门法令的争端就一败涂地,此刻转向,才能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
众人不再说话,蹇义有些沉默的望着巍然磅礴的皇宫城楼,这世上的大势总是如此,一旦滑落,便难以再提振。
理学也会如此吗?
曾经日照中天,而今逐渐滑落,在蓬勃发展的心学面前,节节败退。
他有些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