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启程!天津的水泥路! (第2/2页)
这泥浆看着黏糊糊的,色泽与鱼塘里的淤泥相差无几,只是凑近了能看出里面混着不少细碎沙石,有的还带着尖锐的石碴。
任凭王弼怎么琢磨,也想不通这东西怎么能用来修路——往日修路,要么用夯实的黄土,要么垫上碎石,哪有往路基上倒这种稀泥的道理?
这软绵绵的东西,莫说走车马,怕是人踩上去都要陷进去,简直是胡闹。
“这是在做什么?修路吗?哪有这样修路的?”王弼的脸色沉了下来,怒容渐渐浮现在脸上。
他虽是武将,却也深知官道的重要性——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驿路官道,便是大明的血管,战时能疾驰运粮、飞传军情,平日能畅行商旅、勾连州县,维系着天下运转,半分也马虎不得。方
才见众人挥汗如雨地修路,他心里还暗自点头赞许,毕竟架桥修路自古便是积德行善的大事,能让行旅通畅、民生便利,是实实在在的造福之举。
想那寻常州县,若有士绅乡绅肯出钱修一段乡路、架一座小桥,都会被乡邻刻碑称颂,尊为大善人。
只因在这时代,交通本就闭塞,修桥铺路更是耗钱耗力的难事:石料要从山里采,沙土要从河边运,还要请工匠设计监工,往往耗尽一户富家的家产也未必能成。
是以这类基建工程,多是由官府牵头主持,先是要层层上报朝廷获批,再由地方官勘定路线、估算用料,而后趁着冬春农闲时节,从各乡各村征调徭役——男丁按户出工,自带干粮,跋涉至工地服劳役。
工地上既无像样的工具,也缺统筹调度的章法,全靠人力肩挑手扛:石料从山里凿了,要靠人抬驴驮运到河边;沙土从河床挖了,得用筐子挑到路基旁;遇到沟渠挡路,便只能靠众人合力填土夯筑。
这般全凭人力硬拼,效率本就低下,再遇上雨雪天气耽误工期,或是材料短缺、工匠不足,往往拖上数月乃至数年才能勉强完工,其间耗费的民力更是难以计数。
可眼下,这些人竟往好好的路基上倒泥浆,这不是毁路是什么?
道路修造不易,竟如此糟践,简直是岂有此理!
王弼越想越气,攥着拳头的指节都泛了白。
“定远侯误会了!”卓敬见王弼面色不善,连忙上前一步解释道,“这些可不是烂淤泥,这东西叫水泥,是用特定石料烧制后磨成粉,再按比例掺上沙石、清水搅拌而成的。”
“您别看它现在稀软得像淤泥,可只要过上几日,等里面的水分彻底干透,便会变得如同磐石一般坚硬,莫说行车马,就是盖房子、筑堤坝也能用,比寻常砖石结实得多,而且凝固得极快,用它修路,不出半月就能通行。”
嘶……水泥?
王弼眉头猛地一挑,脑子里像是有根弦被拨动了——他忽然想起当年,朱高炽捣鼓出来的基建神器水泥!
这东西的坚硬程度,王弼至今记忆犹新。当年测试时,凝固后的水泥块摆在那里,刀剑砍上去只留几道白痕,丝毫伤不了根基;后来甚至架起床弩来射,那能穿透铁甲的弩箭射上去,也不过是嵌进表层些许,根本穿不透——这般硬度,比寻常青石还要结实几分。
他竟把这小胖墩捣鼓出来的基建神器给忘了!
亏得自己还在这儿动怒,险些闹了大笑话。
想到这里,王弼脸上顿时掠过一丝尴尬,下意识地转头看向朱高炽,眼神里带着几分不自在。
朱高炽早把他的神情看在眼里,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嘴角却勾着笑:“老王,没文化就少吭声,免得闹了笑话。”
王弼被噎了一下,也不恼,只是有些讪讪地摸了摸鼻子,识趣地闭了嘴,目光重新投向那些倒着水泥的百姓,眼神里多了几分好奇。
瞧见他这模样,朱雄英脑海中陡然划过一道亮光。
或许,他找到了怎么说服王弼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