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行路难】 (第1/2页)
薛淮从县衙内堂出来的时候,崔十七和那位匆匆赶来的吴员外也已办妥转让手续。
崔十七得到三千两银票,吴员外则终于拿下心心念念的铺面,双方约定十天内完成交接。
其实他有些肉疼,毕竟不出意外的话,他只需要数百两就能将那三间位于鳌头矶街的门面据为己有,如今却付出将近十倍的代价。虽说那三间门面确实值这个价钱,但他原本不需要拿出这么多银票。
不过在来时的路上,侄儿吴穹已经给他讲明厉害,连县尊都不得不低头,更遑论他这样的富绅?
只能怪崔十七命好,居然能遇见那位来自京城背景通天的扬州同知。
他望着崔十七随着那一行外乡人离去的身影,不禁轻声一叹,对方如今有这等靠山,那三千两肯定不能再觊觎了。
一回头,只见知县严保庸面色肃然地看着他,开口就让他心中一沉:“吴员外,本县决定要尽快安置那些灾民,不知你是否愿意出手相助?”
吴员外暗自苦笑,面上毫不犹豫地说道:“县尊能够看得起草民,这可是草民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吴家当然愿意尽绵薄之力!”
严保庸这才放缓语气,赞道:“如此甚好。”
且不提吴员外因为接连出血而肉疼,只说薛淮一行人原路返回,那些灾民见到崔十七安然无恙,人群中立刻响起一片问好声。
还没等他们离开,吴穹又带着一群差役赶来,当众宣布县衙即将安置灾民的决定。
欢呼声骤然轰响。
也有人向着薛淮等人的方向鞠躬致谢,这就像是浪潮涌动,越来越多的灾民诚恳拜谢。
或许这是严保庸想不到的结局。
灾民们吃不饱饭治不了病,但是他们不傻,都知道之所以陡然峰回路转,一定和那个身份神秘的年轻人有关。
薛淮没有过多逗留,他只深深地看了一眼那些感激涕零的灾民,然后带着随从转身离开。
再次来到繁华喧嚣的鳌头矶街,江胜等人神情凝重,显然是受到极大的冲击。
虽说他们只是随从护院,并非身份尊贵之人,但无论在公主府还是薛府,至少他们不愁吃穿,每月都能领到一笔不菲的俸禄,而且一直生活在相对富庶的圈子里,平时很难见到那些衣不蔽体面黄肌瘦的灾民。
从进入临清城开始,他们看见的是川流不息天南地北的商贩,大燕的民间商贸往来在这个运河枢纽之地显露出旺盛的活力,但是就在一街之隔,仍旧有很多人为了一口饱饭苦苦挣扎,这些人同样是大燕子民。
像这样的灾民,大燕万里疆域之内还有多少?
没人知道答案,或许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数字。
不多时,众人来到一家药铺门前,只见匾额上写着“德润堂”三个古朴端方的大字。
这里便是崔家药铺。
崔十七站定说道:“府台大人,可否赏脸入内小坐片刻?”
薛淮没有拒绝。
江胜等人留在大堂,薛淮则随崔十七进入里间。
这里同样弥漫着药草气息,室内最显眼的陈设是墙上悬挂的条幅,上书“悬壶济世”四字。
崔十七请薛淮入座,亲自斟茶奉上,然后深深一揖:“今日若非府台大人仗义执言,不仅崔家先祖留下的铺面会被强取豪夺,那些灾民……恐怕也要被驱赶出城自生自灭。草民代他们,谢过大人再造之恩!”
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感激,身体弯得很低。
“崔郎中请起。本官路遇不平,出手本是分内之事,况且……”
薛淮伸手握着茶盏,指腹摩挲着杯壁:“这再造之恩怕是还谈不上。关于灾民安置,先前严知县已经立下承诺,此事既然关系到他的前途,想来他不会再漠视。”
崔十七听得出薛淮语气的平静,他心里涌现挣扎之意,但最终还是没有出言。
薛淮喝了一口清茶,好奇地问道:“崔郎中,之前听你所言,你似乎离开过临清一段时间?”
崔十七应道:“回大人,确有此事。”
通过他的讲述,薛淮逐渐明白个中原委。
崔家乃临清本地杏林世家,崔十七从小就显露医术的天分,得到其父倾力栽培。
七年前,十八岁的崔十七按照家中规矩外出游历行医增长见识,这一走就是四年。
三年前他再度回到临清,却发现父母皆已病故,只给他留下这间药铺和几名忠心的伙计,可谓物是人非人生剧变。
好在崔十七没有被变故打倒,他继承这间德润堂,一心一意为穷苦大众治病,尽可能减免对方的诊金。
这次隔壁魏县的灾民涌入临清县城,官府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一些赈济,主要还是靠大宁寺的僧人和城内几家颇有善名的富户。
崔十七不忍那些灾民被病痛折磨,于是一文不收帮他们治病,若非德润堂的底子足够厚实,他根本支撑不了太久。
“你这份仁心委实难得。”
薛淮亦有些动容,继而关切地问道:“接下来你有何打算?”
“不瞒大人,其实草民很早就想卖了这三间铺面,因为草民只想行医治病,不在意能靠着门面赚多少银子,只是这两年始终没有合适的买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