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造船业起步(一)拆船业 (第1/2页)
1953年11月12日,爪哇国的军队向婆罗洲的坤甸和巴厘巴板进军的时候,李崇文来到朝歌府(西贡),来看看这边的造船业建设的怎么样了。
在获得暹罗的大量财富后,南华政府原本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甚至是三五计划才会建设的重要项目,可以提前启动了,这其中就包括造船业。
南华共和国选择造船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半岛战争。
半岛战争爆发后,引发西方国家战略物资囤积,全球航运贸易量激增16%,运费飙升至二战后的最高点。
再加上欧洲和樱花国的经济复苏进一步推动了干散货船的需求增长,专业干散货船舶开始规模化建造,在这期间大量船只被建造出来。
但是,在半岛战争停战后,世界的航运需求骤降,叠加前期过度扩张的运力(新船交付量占已有船队15%),导致运费暴跌75%,船舶价格下跌70%,船舶闲置率升至7%。
全球搁置船舶吨位大幅增加,拆船率显著上升,这让南华政府可以从拆船业开始逐步积累造船的经验和技术人才。
和东南亚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各个武装势力在得到荷澜殖民政府的许诺后,纷纷招兵买马,用自己领土内的一切资源换取南华共和国的武器弹药。
而新桂系就有些与众不同了,新桂系在成立兰芳邦国后,不仅在积极备战,还努力开发兰芳的内陆地区。
兰芳内陆地区环境恶劣,开发难度极大,想要获得内陆的资源,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段时间兰芳邦国不断向南华共和国申请移民。
这让原本因为半岛战争结束,大量闲置的自由轮都忙碌起来。
前往荷属东印度群岛各地的自由轮上,都载着占城和高棉的移民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
而回来南华的自由轮上都装着大量原材料,包括橡胶、煤炭、铁矿石等等。
而在战后,这些已经被打的千疮百孔的国家,将会没有任何能力建造船只,但是,这些岛屿国家又离不开船只,而南华的造船业正好可以填补一部分低端产业的空白。
南华政府在决定启动造船业的时候,发现国内的造船业经过一年时间的整合,却只能做到对小型渔船进行维修和建造的地步,连中型渔船的维修都会面临技术、材料和设备不足的问题。
南华政府原本还想要从东南亚招募一些造船厂的技术人员,结果发现东南亚各国的造船业和南华共和国现在的造船业不相上下,这里面还包括被鹰酱扶持的吕宋。
考虑到南华共和国造船业那几乎为零的基础,李崇文决定从拆船业开始,逐步为南华的造船业积累技术人员和经验。
与此同时,李崇文听从了史密斯离开前的建议,把购买鹰酱战后剩余物资这一件事,交给了华府的一位重要的高级官员。
在这份价值接近10亿美元的订单影响下,这位高级官员很快就发挥了他的影响力。
在南华的拆船厂保证价格会和樱花国保持一致后,鹰酱调整了拆解船只的方案,减少了分配给樱花国用于拆解船只的份额,从40%降到25%,另外的15%分配到南华政府。
另外,因为半岛战争结束,导致鹰酱国内造船厂的订单锐减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大量造船厂被迫倒闭。
这样的状况,进一步导致大量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被裁。根据不完全统计,鹰酱全国的船舶设计工程师有40%被解雇,技术岗位的技术人员有60%失业。
还有许多濒临倒闭的造船厂开始拍卖机械设备,这其中包括,100吨级龙门吊、模块化焊接生产线。
还有一些专用机械,包括高精度钢板切割机、铆接设备等以废铁价流向二手市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