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汉 (第2/2页)
这,也是黄巾起义时,千千万万百姓用生命喊出的声音。
刘邈,不能视之不理。
但直接舍弃“天授”,那显然也是异常蠢笨的行为。
既然你刘氏的天子不是上天授予的,那我为何不能坐上一坐?
若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不能让百姓保持敬畏,那这政权同样是摇摇欲坠,详情请参考魏晋南北朝……
而孟子的这套理论,无疑是最为适合现在刘邈困境的理论。
并不是全盘舍弃“天授”,而是往“民受”的方向再靠近一些。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则不保四海。
如此,刘邈之前善待百姓的行为就成为了“仁”,而“仁”也就成了刘邈政权最大的合法性。
刘邈现在,不能强调自己受命于天,所以成为了天子。
而是要强调先对百姓施以仁政,百姓满意,然后才得到了老天的认可,可以成为天子。
虽然仅仅是多了一个前提,但刘邈政权的合法性以及权力来源却遭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写。
也就是说,袁绍既然接受了汉天子的禅让,那他的权力来源就是【天】。
但刘邈在前面加了自己是因为施展仁政才得到了上天的认可,成为天子,那刘邈的权力来源就是【民】。
如此。
看似袁绍是先【天授】后【民受】;而刘邈是先【民受】后【天授】……好像是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实已经是彻底走到了对立的两面。
对这样的解释,对这样的改变,刘邈相当满意。
所谓合法,所谓正统,其实就是被公众普遍认可、自愿服从的权力、权威或者制度。
刘邈所寻求的“政权合法性”,也并不是在问自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汉。而是在问天下的百姓,你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大汉?
而现在,刘邈似乎找到了。
“啧!”
刘邈合上陈瑀的表文:“怪不得孟子混的这么惨,我要是战国时的国君,肯定也将他赶的远远的。”
“既然如此,登基诏书的事情便交予你二人了。”
“喏。”
刘邈忽然眼睛一转:“将话术给改一下,干脆最好别提孟子!”
不是刘邈卸磨杀驴。
实在是孟子的理论有可取之处,但其中值得吐槽的事情同样多到数不胜数!
比如孟子以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徳教溢乎四海”……
这混蛋玩意就认为,君主不应该得罪世家豪强,认为世家所追求的,就是国家所追求的,纯粹就是一个渣子!
也难怪后世老朱看了《孟子》之后要剁了他,要是刘邈只看这一部分,肯定也想剁了孟子!
再比如孟子以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一天尽做白日梦,以为只要将人的道德教育好了,就会让天下安定!是半点不提百姓的吃穿用度,完全是一种天真的治世理论!
要是真按照孟子的理论来治世,那就是哪怕人饿死了都要去读书,都要去遵守礼仪,合着孟子是将所有人都当成大善人了!
将自己的百姓当做大善人刘邈不反对,但是匈奴、鲜卑、乌桓这些个虎视眈眈的异族可不会因为你是善人就不来搞侵略!所以刘邈严重怀疑是孟子生的不是时候,如果孟子早生几百年,看看春秋夷狄是怎么欺负华夏诸侯的,或者干脆晚生几百年,看看匈奴是怎么蹂躏大汉百姓的,刘邈不信孟子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所以对孟子的治世理论,刘邈非常喜欢!哪怕它并不完美,但却确实可以解决目前自己的困境,是一种进步。
可至于孟子的治世方式……刘邈只想说别来沾边!有多远滚多远!现在兵荒马乱的大汉完全不需要那套异想天开的东西。
先汉既然都可以套用“儒皮法骨”,那刘邈同样可以用儒家孟子这张皮去包裹些别的东西!
“如此,法理之事就解决了!”
刘邈在自己纸上的“儒”字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之后要解决的,就是“军”、“吏”。
等解决完这两件事,刘邈也就可以正式筹备称帝事宜。
刘邈的毛笔落在“军”下面,先写了一个“钱”,一个“权”字。
片刻后,刘邈再次提笔,却是又画了一个圈。
陈瑀好奇的凑了上来,指着那个圈:“仲山,你画个蛋是想做什么?”
“笨!”
刘邈重重在那个圈上点了几下——
“这不是蛋!”
“这是我画的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