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推测与的分析 (第1/2页)
沈济舟......徐文若......
苏凌在心中默默地念了这两人的名字好几遍。
倒不是他觉得意外,事实上,这两个人的名字,有任何一个出现在那份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名单上,苏凌都不会感到有多么的意外。
但是,两个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这份名单上......苏凌便觉得从未有过的突兀和意外了。
先说那沈济舟,沈济舟能够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苏凌能够猜得出来,也并未觉得太过吃惊,反而,若是沈济舟的名字没有出现在那份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名单上,苏凌会觉得有些不正常了。
因为在寂雪寺的时候,边章曾经告诉过他,从边章搜集的证据上来看,那原本要拨付给京畿道受灾百姓的赈济钱粮,有一部分被偷运出了龙台,最终的目的便是渤海望海城,也就是沈济舟的老巢。
所以,苏凌很容易地推测出,户部赈济钱粮贪腐案,必然有渤海沈济舟的参与。
若要将原本用于赈济百姓的赈济钱粮,从京都粮仓之中运出,送到渤海,那便绕不开户部,换句话说,没有户部的配合,没有户部主官的首肯,这件事是根本办不到的。
因此,苏凌从这一点上推断,丁士桢必然在当时与沈济舟之间达成了利益交换,从而形成了联手的局面。
所谓的利益交换,便是沈济舟在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名单中签上自己的名字,以便丁士桢更有把握地坐上户部尚书的宝座。
而作为报答,丁士桢便暗中操作,默许了将赈济灾民的钱粮挪用为沈济舟渤海人马的军费和粮草,更在钱粮从京城龙台运往渤海一事上,不少出力。
苏凌想到这里,忽然觉得,似乎还少些什么......对!少了一个人......
或许,丁士桢与沈济舟之间的合作,能够成功,还要再加上——孔鹤臣。
因为孔鹤臣一向对沈济舟抱有幻想的。丁士桢跟孔鹤臣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丁士桢和沈济舟,便无形中因为孔鹤臣的缘故,有了理所应当的交集。
孔鹤臣对沈济舟抱有幻想,倒不是孔鹤臣觉得沈济舟有多么的忠心于朝廷,相反的,孔鹤臣也必然觉得,沈济舟和萧元彻两个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野心家......甚至他自己也是......
只是孔鹤臣一直都觉得,沈济舟要比萧元彻好对付。
自己的死敌是萧元彻,沈济舟的死敌也是萧元彻。
有共同的敌人,便有合作和相互利用的可能。
因此,苏凌大胆地猜测,丁士桢和沈济舟之所以能够合作联手,这个孔鹤臣必然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他就是沈济舟与丁士桢之间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这件事,的确是显而易见的,并不难推测。
然而,让苏凌有些不明白的事,从边章的情报显示来看,沈济舟只是最初得到了一小部分的赈灾钱粮,而不是所有。
实际上大部分被挪用的钱粮,除了户部本身的贪扣和孔鹤臣清流一派的贪扣之外,更多的,绝大部分的流向不是渤海。
而是......与渤海隔海相望的那个所谓的小日子国。
为什么明明是沈、孔、丁三家的联手,到最后有这么一个非大晋人的所谓国家横插一杠,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的钱粮呢?
苏凌不明白,但他可以确认,那个所谓的小日子国定然在户部贪腐案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否则他进入京都龙台之后,第一个动手杀自己的势力,就不可能是这个小日子国的什么狗屁小泉保仁。
所以,由此推测,苏凌大胆地认为,这个狗屁小国,定然不止在大晋攫取钱粮,定然还攫取了更多的利益。
换句话说,六部之中,除了户部,京都势力之中,除了孔鹤臣的清流一派,应该还有隐藏更深的无耻卖国贼!
所以,沈济舟的名字出现在这份保举名单之中,苏凌并不感觉意外,相反,还觉得非常合理。
但,回到方才自己所想的,沈济舟自然不会满足只落了极少部分的钱粮,绝大部分的钱粮并未落到自己的手上的......然而,事情发生以后,沈济舟竟然沉默了,甚至吃了个哑巴亏,忍下了这件事......
这也太不符合,沈济舟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个性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什么人,或者什么不为人知的力量,让沈济舟咽下了这口气,心甘情愿地吃了这个亏呢?
苏凌不清楚......
沈济舟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苏凌不觉得意外,然而,徐文若的名字出现在那份保举名单之中,却是大大出乎了苏凌的意料的。
首先,苏凌可以肯定的是,徐文若的名字出现在这份名单中,并不一定是徐文若自己要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而是另有他人。
这个人最大的可能就是萧元彻。
徐文若这个人,是萧元彻阵营中最特殊的存在,他可以算得上萧元彻阵营之中,唯一一个萧元彻的心腹,却还心怀大晋和天子的人,更是名义上的百官之首(除去丞相)。
徐文若近乎偏执地认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借助萧元彻——这个他唯一还能指望的人,让大晋的皇室正统能多延续几年,这也算是所谓的“曲线救国”吧。
所以,徐文若在保举名单中签字,必然代表了他身后的那个人——萧元彻。
也就是说,萧元彻是同意丁士桢出任户部尚书的,是点过头的,否则徐文若应该不会在这份名单之上签自己的名字。
当然,若说徐文若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有失偏颇。
或许,还有天子刘端的原因。
毕竟天子刘端心中,户部尚书的人选,也是心属丁士桢的。
而徐文若可是心念天子的......天子看重的人选,又是萧元彻也同意,并点头确认过的人。
徐文若更没有理由不在那份保举名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至于丁士桢此人到底如何,或许徐文若不清楚,或许清楚,但无法左右天子和萧元彻的想法,又或许徐文若根本就觉得谁来做户部尚书,对自己来说都无关紧要。
他不过是个提线木偶,一条线被萧元彻提着,另一条线,被天子提着,好不容易两条线有动作一致的时候,他为何不做呢?
天子心中的户部尚书人选是丁士桢,苏凌不觉得意外。
令苏凌觉得意外的是,为什么萧元彻竟然也会同意丁士桢出任新的户部尚书呢?
难道萧元彻不清楚丁士桢跟孔鹤臣那些清流和武宥那些保皇党之间交往过甚么?或者说,萧元彻除了不知道丁士桢与孔武二人的关系之外,也没有发觉,丁士桢与渤海沈济舟有暗中合作的事情?
苏凌觉得,萧元彻不可能没有发现。
若是萧元彻真的连这些都没有发现,那萧元彻宦海沉浮这么多年,算是白混了,这大晋丞相怕是也早就属于他人了。
还有,退一万步,就算萧元彻没有发现这些,那暗影司也不可能没有发现丁士桢的异常。
苏凌始终认同一点,这世间,暗影司要想调查谁,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逃得过暗影司无形的大网。
一个小小的丁士桢,怎么可能成为例外呢?
因此,苏凌对萧元彻竟然也暗中支持丁士桢成为继任的户部尚书,感到极为的不可思议。
他想了许久,却还是毫无头绪。
唯一的可能,或许是萧元彻最初的时候,并未发觉丁士桢怀有二心,丁士桢伪装得太好了,毕竟到现在,天下人,文武百官还有绝大多数认为丁士桢乃是超脱之人,不依附任何党派,不参与任何党争,超然于物外。
更何况,在灾情发生的时候,是丁士桢向欧阳秉忠提出的,让他去找萧元彻求援,更是丁士桢与萧元彻联手倡议的皇室、门阀世家和文武百官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的。
所以,萧元彻有可能是在最初的时候,真的被丁士桢所迷惑了,认为丁士桢是一个不参与党争的中间派,这才点头同意了,让丁士桢继任户部尚书,并让徐文若代表自己在保举名单上签字。
后来,随着这四年过去,萧元彻应该察觉了丁士桢绝对不是那种所谓的不参与党争的中间派,而是与孔鹤臣之流眉来眼去,有自己私欲的,不受萧元彻掌控的人。
因此,萧元彻才会让苏凌做了那京畿道黜置使,用苏凌这把刀彻查当年户部贪腐旧案的同时,借机除掉这个丁士桢。
因为一旦户部贪腐之事铁证如山,作为户部尚书的丁士桢,就算没有参与,也将受到御史弹劾,参他一个办事不利,有包庇嫌疑之罪,丁士桢最轻也是一个丢官罢职。
更何况,以现有的线索,苏凌已然觉得,户部贪腐案,丁士桢绝对不可能不知情,不但他知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之意——等待丁士桢的,不仅仅是丢官罢职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掉头之罪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