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推测与的分析 (第2/2页)
最后一点,苏凌还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或者这个丁士桢根本就是假意与孔鹤臣联手,实则是搜集孔鹤臣暗中与沈济舟串通,后来又与小日子国串通,挪用侵吞赈灾粮款证据的卧底。
只需等到苏凌察查此案,将所有的证据链穿起来,这个丁士桢再将自己作为卧底而搜集的关键证据昭示天下,给予孔鹤臣一干人等,最为致命的打击。
这样解释的话,萧元彻同意丁士桢继任户部尚书这件事,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许多了。
只是,到底哪个推测是正确的,苏凌却是难以抉择。
不过,若那丁士桢真的是萧元彻的卧底,苏凌觉得,自己大可以不着急与这个户部尚书丁大人正面交锋,而需静静等待,看看这位丁大人会不会主动的联系自己,与自己面谈。
若丁士桢主动地联系了自己,那丁士桢是萧元彻卧底的可能性便会大大的增加。
反之,若丁士桢没有主动联系自己,那丁士桢是萧元彻卧底的可能,便会无限趋近于零。
既然如此,那就等着吧,看看最终会是怎样的结果吧。
除了这份名单上有孔鹤臣、徐文若和沈济舟三人的名字,让苏凌感觉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便是这份名单本身,苏凌都觉得似乎很不合理。
因为苏凌觉得这份名单,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可事实上,这份名单不但存在,而且还被收录进了暗影司的架格库之中。
这便更加令苏凌感到费解了。
当然,苏凌并不是怀疑这份名单是伪造的,暗影司不可能伪造这样一份保举名单,也不可能在收录进架格库时,不核实这份名单的真伪。
苏凌只是觉得,这份所谓的保举名单,完全没有任何的必要。
虽然户部尚书官职已然不小了,乃是朝廷六部主官之一。
但这个官职若是在治世,的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子,毕竟治世朝廷控制的国库帑银、皇仓存粮都是极其充实且数额巨大的,所以户部尚书的位置便凸显出了他的重要性了。
更何况,治世之中,皇权独尊,朝廷百官和地方官员的俸禄,亦是由户部主要负责操办的,这一位子,更是关系着所有官员的直接经济利益,更是重中之重。
可是,如今的大晋根本不是什么治世,而是立国六百余年来,从未有过的乱世。
皇权式微,天子的权威成了野心家利用的工具。明面上所谓百官俸禄,虽然还是朝廷拨发,实际上,朝廷根本拿不出银钱,所以天子只得放权,谁开府治公,谁养官养兵马,谁给他自己养的人发银钱,随便你任用官员,只要你向朝廷打个招呼,不绕过朝廷就行——这是起码的规矩,至于让朝廷给你认命的属官发饷?做梦去吧。
有钱你自己养人,没钱就别学人家发展势力,老老实实地做好和尚,撞好钟就得了。
朝廷?朝廷也没有余粮了啊......
除了乱世这个特点,削弱了户部尚书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点,也直接地削弱了户部尚书的重要性,甚至整个户部都显得无关紧要起来。
因为乱世便伴有大灾。
倒不是什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也不是说什么治世便没有灾了。
事实上,治世的灾年也不少,只是治世之时,国力昌盛,国家机构运转正常,有财力、人力和物力,足以应对各种灾情。
不会让灾情扩大,波及地更广,而是很快便能战胜灾情。
可是,乱世就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往往一个小灾,就会迅速地扩大成大灾。
所以,乱世下的户部,没有钱,没有粮,那所谓的户部尚书,更多的是一个虚职,也就真的有些无关紧要了。
所以,这个无关紧要的户部尚书,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着急地临阵换帅,完全可以让那个老尚书王缮用将这次赈灾事宜的差事办完再退休。
就算临阵换帅了,换这样一个虚职的户部尚书,根本也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搞一个三十多人联名保举的名单上报朝廷。
苏凌还记得,他那次进宫去见刘端,刘端半激愤半卖惨,更发牢骚地将一些官员任命的诏书给苏凌看时说的那些话。
刘端可是亲口说过,朝廷大小官员的任命和贬黜,皆已经不按正常的流程来办了,也不是他这个所谓天子能决定的了,往往是由萧元彻拟个名单,让刘端看看,刘端能做的无非是调整几个无关紧要的人员,最后盖上天子大印而已。
所以,这已经是如今大晋官员选拔的常态了。
可是这个丁士桢,却完全违背了大晋选官的常态,不仅不是由萧元彻直接任命,也不是由刘端从中添上去的,而是先由百官举荐,进而有天子诏令吏部对丁士桢进行考察,最后在一片“众望所归”中,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户部尚书。
一切的流程,合规合律。
然而,苏凌觉得,这未免有些太合规合律了......明明是萧元彻一人能决定的事情,为何会如此兴师动众,如此的按照流程,一丝不苟地走一遍呢?
所以,苏凌才会在架格库时,便问了陈扬,大晋选官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陈扬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建议苏凌去问吏部。
并不是说,丁士桢这样合规合律的成为户部尚书有问题,而是非正常流程的选拔和裁汰官员成为常态之后,这原本正常的流程,就变得极为不正常起来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正常的流程,越能说明丁士桢成为户部尚书绝对不正常,这只是一种以正常和光明正大的流程,掩盖实质上的暗箱操作。
那么,丁士桢成为户部尚书,到底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有什么猫腻,苏凌还是猜不透。
另外陈扬提到那原本的吏部尚书秦时越,也在王缮用致仕,丁士桢成为继任的户部尚书之后,突然的告老还乡了。
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疑点。
当然,也不能排除,那秦时越真的是因为年事已高,主动告老还乡的。
但苏凌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大晋也好,还是苏凌所处时代的古代王朝也罢,死在任上的各部尚书,各类官员大有人在,所以告老还乡并不是不能做官的硬性条件。
更何况,吏部尚书可也是六部主官,虽然乱世,吏部尚书的位子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官和民,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所以,不是真的已经垂垂老矣的话,没有一个人愿意告老还乡,自觉地摘下自己的乌纱帽的。
更何况,秦时越选择告老还乡的时机,更是在丁士桢刚成为户部尚书,吏部批文刚发放全国,秦时越吏部尚书大印还有余温的节骨眼上。
所以,苏凌认为,这绝非是巧合。
除此之外,苏凌隐约还觉得,秦时越告老还乡这件事,似乎与苏凌秘密调查的吏部科举舞弊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
然而,至于是什么关联,苏凌也猜不出来。
看来,如今想要查找当年户部尚书丁士桢继任之事的线索,还有秦时越为何告老还乡,以及当年吏部科场舞弊案的线索,苏凌现在唯一能入手的人,只有如今吏部实际的主官——吏部左侍郎郑国梁了!
苏凌在架格库还问了陈扬,这位吏部侍郎郑国梁是左侍郎还是右侍郎。
好巧不巧,跟当年户部一模一样,又是一个左侍郎当家做主,大半级的右侍郎靠边站的情况。
苏凌觉得有必要去见一见那个吏部左侍郎郑国梁了,去看看他是个什么货色,再旁敲侧击的问些自己想要明白的事情,看看这个人,到底会如何回答。
至于能问出多少苏凌想要的答案,还有这位左侍郎郑国梁大人愿不愿意配合,能说多少实话,苏凌觉得,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
除了这些疑问之外,苏凌还注意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苏凌甚至认为,只要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很多的谜团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个问题就是,王缮用和秦时越真的致仕还乡了么?
并不是苏凌认为他们两位老大人“光荣退休”这件事是假的。
而是苏凌总觉得这两位老大人“光荣退休”里面有着一些难以言说的隐情。
看来,地需要自己的人走一趟了,苏凌暗暗地想着。
想要查出这两位老大人仙乡何处,苏凌觉得并不难,只要自己公开身份之后,去暗影司走一趟,必然能够找到相关的档案。
一旦查出王缮用和郑国梁的家乡住处之后,苏凌打算排一个得力之人,去这两位老大人的家乡走一趟,看看他们的退休生活是否幸福,晚年是否安度。
至于走这一趟的人选么......
苏凌心里早就有了一个最佳的人选,此人做事谨慎,有头脑,思虑缜密,功夫也高,派他去定然万无一失。
这个人便非他莫属了......
林不浪!